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学生眼中的赵洪璋
  本报记者 行波 实习记者 王朝阳
  “赵洪璋院士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的事迹却让我备受鼓舞。现在我们田间选育良种的好多方法,都是经过他研究传承下来的。”谈到对赵洪璋院士的印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宪国颇有感触:“赵洪璋院士作研究很严谨,他通常会结合自然环境与农作物的关系,在麦苗拔节的不同时期,尤其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他会第一时间去田间记下不同小麦品种的生长状况,综合考虑作物的性状是否优良,不断改进。”
  “听老师们说过,赵洪璋院士对待科研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尤其他选育成的新品种,不经他亲手试种,他是不会推广的,他会很客观地公开自己研究的状况。”王宪国说。
  正在农林科大读研究生的刘天煜是赵洪璋院士的“忠实粉丝”。他对记者说:“我非常崇拜赵洪璋院士,听老一辈专家说,他经验特别丰富,站在地头一眼看去,就知道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不好。他平时也是个非常朴实的学者形象,取得成就后没有一点架子,给学生上课时喜欢用他的家乡话讲课,经常把学生们逗乐,不论是从育种经验来讲,还是刻苦钻研的精神来说,他都是我的‘偶像’,我要向他看齐。”
  “我对赵洪璋院士的了解是从他的‘碧蚂一号’开始的。当时的小麦品种很杂乱,人们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赵洪璋院士立志作小麦育种事业。‘碧蚂一号’培育出来后,没有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他就把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在当地进行推广,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作为学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是无私的、伟大的。”提及赵洪璋院士,作物学硕士李立采很有话说。
  科研路上勤恳务实,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动小麦生产屡上新台阶;生活作风朴实无华,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科研路上;作为我国小麦育种的“先行者”,赵洪璋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那扎根黄土,刻苦钻研的精神也在时时刻刻激励着每一个西农学子。

版权所有:农业科技报社 陕ICP备0500157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6602 87031518(兼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