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教师眼中的赵洪璋
  本报记者 行波 实习记者 王朝阳
  陈光斗:赵洪璋院士工作敬业,生活朴实
  “我非常敬佩赵洪璋院士的工作精神。”5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光斗告诉记者。今年83岁的陈光斗提起赵洪璋这个名字,依然有说不完的故事,叙不完的感情。
  “记得1972年的时候,赵洪璋院士和王玉成等人为了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几个人徒步来到延安、南泥湾、宜川、富县、彬县等地考察研究,历尽了艰辛,用勇气打败挫折,最终完成了工作,这段事迹一直激励着我在育种方面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陈光斗回忆说。
  “赵洪璋院士不但在育种工作上很踏实,而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也很有耐心,他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们一遍遍讲解,所以,他的课学生也最喜欢听。”说起赵洪璋,陈光斗的脸上挂满了怀念之情。谈起对赵洪璋院士的评价,他用“工作敬业,生活朴实”这简单的八个字来概括和形容,文字虽然简单,却折射出了赵洪璋院士非凡的人格魅力。
  “说起小麦引种,赵洪璋院士是很有讲究的,他必须根据生态类型实施工作,这样能极大地减少品种不适应带来的损失。”说到此处,陈光斗的脸上微显自豪,他说,“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关中地带有过四次小麦新品种更新,这四个新品种基本都是赵洪璋院士带领的团队培育的。”
  王成社:赵洪璋院士和蔼可亲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记者几经周折见到了王成社教授,得知记者要采访关于赵洪璋院士的事迹,王教授将手里拿着的麦穗放在办公桌上,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他们之间的故事。提及赵洪璋,“一碗扯面”的故事让王成社终生难忘。
  这件事发生在1993年10月24日,那时的王成社正准备去日本留学。“就在我快要出国的前几天,接到了一个特别的通知,‘赵洪璋院士请我去他家一趟。’面对这个崇拜已久的‘偶像’,让我既激动又忐忑。”
  “走,去餐馆请你吃扯面。”赵洪璋院士的这句家常话,让王成社感到非常温暖。
  在餐桌上,赵洪璋叹息道:“你这一出去肯定不回来了,哎!”
  “赵老师,我一定会回来的。”王成社说。
  听到王成社这么一说,赵洪璋院士斩钉截地说:“一言为定。”
  “驷马难追。”王成社立即接过话音。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成社历历在目,“我能明白赵洪璋院士的心思,他殷切的期盼着我们这些留学生能带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他这种和蔼可亲的谈话态度和爱国之情,让我铭记在心。”
  李向拓:赵洪璋院士兢兢业业的精神鼓舞着自己
  “赵洪璋院士很特别,他经常出差回来不顾家,先去地里看庄稼。要问每天地里的第一个脚印是谁的?那肯定是‘赵劳模’的。”这句话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师李向拓的老师告诉他的,至今记忆犹新,这种扎根黄土,兢兢业业的精神也一直鼓舞着自己。
  “以前听老师说过,赵洪璋院士经常让爱人把自己培育的小麦磨面蒸成馒头,请学生到家里品尝,然后要说出馒头好不好吃,有什么特点?”提起赵洪璋,李向拓难以掩饰心中的崇拜。他告诉记者,“虽然我没见过赵洪璋院士,但听过关于他的故事,这些简单的故事让我觉得他一定是个很特别的人,他的工作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们的交谈,记者发现,赵洪璋院士“扎根黄土、心系民生、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伴随着农林科大一代代教师刻苦钻研,不断进取,也成为他们一直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动力。

版权所有:农业科技报社 陕ICP备0500157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6602 87031518(兼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