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嫡传弟子眼中的赵洪璋
  本报记者 行波 实习记者 王朝阳
  “赵洪璋老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扎根黄土的精神却代代传承,跟着赵洪璋老师学习的时候,我经常看他是如何选育品种的,耳濡目染,也秉承了赵老师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赵老师工作的年代条件比现在更艰苦,一只皮包夹、一个记录本、一块干馍,就这么蹲在田间地头过了一辈子。”师从赵洪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回忆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73年,王辉从眉县农场回校后,幸运地被分配在我国一代小麦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也和赵洪璋院士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赵老师非常注重实践活动,在各地建了很多试验站,他把育成的品种放在不同的试验站,看它们有没有价值,通过这种途径农民可以了解品种的特性,看到品种如何栽培,如何选择优良品种等,只有得到农民的认可和赞扬,这个品种才是成功的。”王辉告诉记者,就像赵老师常说的,育种的关键不仅体现在组合培育上,“亲本”的选用也是重中之重,两者并重就能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试验,而且试验效果也特别好。
  在王辉眼里,就连赵洪璋院士与农民交往的态度也值得他学习,“赵老师没有院士的架子,像一个朴实的农民。记得有一次,他去农村了解小麦生长状况,吃饭也好、交谈也好,赵老师都能融入农民的生活中,常常像亲兄弟一样。”王辉非常感慨地说。
  在赵洪璋院士精神的影响下,面对育种的辛苦和单调,王辉并没有打退堂鼓,带着曾经对关中父老乡亲许下的承诺,带着对小麦育种的满腔热爱,日复一日地钻到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地观察、记载、研究……

版权所有:农业科技报社 陕ICP备0500157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6602 87031518(兼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