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方针政策进基层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万英俊 许正斌 杨陵区作为陕西省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区和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办法,以村级(社区学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以科技富农、以文化强农、以服务惠农,打通了基层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服务群众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11月11日,在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长桌宴”正在热闹的开席上菜,所有“菜品”全是猕猴桃种植关键技术的“硬菜”和“干货”。
猕猴桃是王上村的主导产业,几乎家家都有猕猴桃,什么时候该施肥?施什么肥?什么时候该剪枝?怎么剪枝?是王上村人始终绕不开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永安研究员的这场“科技宴”来的恰逢其时,让王上村的猕猴桃种植户们美美地“咥了”一顿。
陈永安表示:“现在杨凌在各村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挥作用的平台。我们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成果、培育的新品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先进技术,可以直接通过实践站这个平台,传到千家万户,让他们第一时间分享到我们的成果,也使我们的成果在农村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让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把农户遇到的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农科专家与农户传播农业技术、面对面交流的“连心桥”。
王上村村民王来旺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实践站,我们村上的群众,一天没事了就是晒太阳,谝闲话。自从村上有了实践站,这就好得多了,政府把西农大的老师请来,给咱们讲作务技术,施肥打药修剪,什么时候修剪好,什么时候上肥,猕猴桃一年能上几次肥,我们都懂了。农闲的时间,在地里碰到问题,闲了到实践站来看看资料,掌握些新技术。实践站确实好。”
除了传播农业科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堂)还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占领群众思想阵地。用饺子宴、封香包等孝老爱亲活动,脍炙人口的三句半等文艺表演,占领群众道德阵地。用群众大舞台、趣味运动会,社区锣鼓队、秧歌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占领群众的文化阵地,用思想、用道德、用文化来教育人、感化人、育新人。
梁氏窑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双科说:“由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挂牌建设,和乡村学堂工作的开展,使我们梁氏窑社区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服务、以服务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创新之路。”
据了解,截至目前,杨陵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个,乡村学堂28个,建立了区实践中心—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的“三级组织体系”,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五大服务平台”,制定了涵盖18类内容的志愿服务菜单,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杨陵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李永东说:“我们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做细做实做深,推动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稳中求进、守正创新,让党的政策理论进入乡村大街小巷、遍布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心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培育乡风文明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