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参观学习乡村学堂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行波 杨凌,不只有享誉世界的农业科技,还有另外一个样子——城乡文明。不论是行走在园林般的城市,还是置身于美丽乡村,或徜徉于“醉美”渭河,清新而温暖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11月12日至13日,全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暨培训会在杨凌召开。来自全省有关市(区)的200余人相聚杨凌,交流经验,学习研讨,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不断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
参会代表话文明 文明与实践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全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暨培训会经验交流的时候,渭南市、杨陵区、凤县、富平县庄里镇三河村、志丹县双河镇、延川县永坪镇、榆林市榆阳区牛家镇、城固县龙头镇、岚皋县四季镇等地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将本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分享。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镇上的‘文明大篷车’就开展什么,哪里有群众就开到哪里,非常符合陕北地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的实际,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了寻常百姓家。”志丹县双河镇党委书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曹光辉说。
“我们的‘红色夜校’讲政策、讲实用技术,还讲道德伦理,传承了红色基因,涵养了乡风文明……”延川县永坪镇党委书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梁桂平说。
“我们镇上的‘道德银行’建立起了‘做好事、存积分、换奖品、享服务’的良性道德行为激励制度……”岚皋县四季镇党委书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所长陈勇说。
渭南市的“组织保障”、杨陵区的“乡村学堂”、凤县的“机制建设”、富平县庄里镇三河村的“道德讲堂”、榆林市榆阳区的“乡村大喇叭”、城固县龙头镇的“乡贤大院”……这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渠道和载体的分享,以小小的切口、充实的内容、灵活的形式、接地气的举措,让各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了新的启发。
“杨凌经验”有学头 11月12日下午,全省各地200余名代表,分三路分别来到杨陵街道办崔西沟(马家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五泉镇王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揉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大寨街道办梁氏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李台街道办阳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地,实地参观杨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
看石家木偶戏非遗文化表演、听隋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每到一处,参会代表们都有新的收获。“杨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新建、不搞排场,各种宣传政策也落的很实,而且把群众动员的很好,群众满意度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商洛学习借鉴。”商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丹峰说。
“你经常来这里看书吗?这些书籍能满足你们的需求吗?”不少代表在参观时不时地询问群众的切身感受和收获。也许是时间太短,也许是亮点太多,许多参观的代表表示“没看够”,以后有机会再来杨凌认真考察。
杨凌乡村学堂里的“大名堂” “我们这里的乡村学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点、讲课的是优秀党支部书记和辖区的道德模范,群众可以进行‘点餐式’学习,用积分制评‘学习之星’……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服务、以服务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新路子’。”杨陵区大寨街道办梁氏窑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双科在介绍经验时这样说。如今的梁氏窑社区,5个志愿者服务队,9个社会组织200多人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无论是城区大街小巷义务协助指挥交通或捡拾垃圾的志愿者,还是在乡间参加学习的农民,都以他们的特有方式践行着文明的内涵。
在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墙面上的笑脸墙,一张张笑脸朴实而美丽,谁也不会想到,普普通通的村民也能有这样的展示舞台,这正是文明实践站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作为全省第一批、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今年以来,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杨陵区委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坚持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试点各项工作,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个、乡村学堂28个。以乡村学堂的“小切口”入手,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主题”。
不新建、不重建,盘活资源建阵地;推行“1+N”的课堂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双线机制,充分利用区内资源引智强师……杨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亮点纷呈。截至目前,已建成乡村学堂28个,共有218人的师资入库并常态化开展培训教育活动,这支才能兼备的“振兴队伍”遵循目标导向,精心策划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杨陵版“课程”。围绕“谁来做”这一课题,杨陵区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个主体力量,累计注册志愿者30823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进行。
文明的样子该是什么呢?下一步,杨凌还将在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