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维汉 曾不止一次听人抱怨,这些天没看啥书,也没做啥正经事,一周时间就匆匆过去了。
时间到哪里去了?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答案无疑是手机!手机!手机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人类第一亲密伴侣,每天与手机肌肤相亲的时间超过了与一切亲人相处的时间。
美国独立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58%,远远高于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43%,也高于俄罗斯的45%、日本的39%、印度的17%等。截至2016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达6.95亿,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
在我们身边,低头刷屏族随处可见。在身边看到的是,多数一人一机,也有一人两机,一人三机。且双机分工明确:工作/生活;家人/朋友。每天打理手机,应接不暇,分心不少。
一部手机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电话、电脑、手表、闹钟、照相机、录音机、收音机、音乐盒、游戏机、手电筒、计算器、温度表、导航仪、指南针、互联网、阅读器、通讯录、邮箱、钱包、记事本、银行等等,将这么多物件取代了,用途集于一身,功能还在不断开发,一机在手,方便至极,须臾不能离开,这才理解了有些人丢了手机就像丢了魂。有人到山中佛寺参加禅修班被收走手机,一下子就像与社会隔绝了,被世界遗忘了。
回顾我们的日常生活,看手机占用了大量时间,上班看,下班看,吃饭看,睡觉看,走路看,乘车看,开会看,独处看,几乎无处不看,无时不看。学习看,游戏看,交友看,上网看,订餐看,约车看,买票看,购物看,有事看,无事看,理由多多。可谓一机在手,吃穿都有。离了手机,寝食难安。
手机使亲情关系疏远了。老爷爷家宴掀桌子就因晚辈不说话全在低头看手机。幼儿嗔怪妈妈“你光看手机不看我!”妻子埋怨丈夫“手机才是你的亲老婆!”父亲怨怼儿子“你把手机当爹还是当爷爷啊?”什么时候才能放下手机,回归亲情。
手机使日常交流淡化了。一家人面对面坐着,无话说,各自低头看手机。驰骋在虚拟的微信群朋友圈里。这个群,那个圈,都一重一重箍在我们身上。浏览,转发,点赞,评论,无法自拔,无法摆脱,旷日持久,乐此不疲。
2003年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手机》,通过手机无情揭露了物欲社会的艰险和虞诈。张国立在片中末尾说的话:科技发达了,物质生活进步了,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窘迫了。很应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深深反思。
常言道:“有利必有弊。”“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是没有的,只可权大小。”
与手机亲密是大势所趋,已成习惯,谁也不能改变,谁也无法改变。碎片化阅读,无节制游戏,发散式交游,都还将热络进行下去。讨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时间,就必须果断保持节制:不要做手机的奴仆,对手机,该用时便用,不必总黏它。不妨淡定一点,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让它成为你生活的全部。要从手机的制约和羁绊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能做到吗?试试看。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