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谷镇陵湾村村民任召羊送来感谢信 “陵湾村农户任召羊家3000多斤的蒜薹采收回来堆放在院子里无人问津,希望大家能帮帮这位农户……”这是2017年5月4日,杨凌教育系统扶贫工作组成员王栋梁发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一句话。消息发出后,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第二天一大早,3000多斤蒜薹在大伙的爱心帮扶下销售一空。
原来,这天教育局党员干部王栋梁和大寨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马旭在入户摸查扶贫信息途中,无意间发现村民任召羊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翠绿的蒜薹,出于好奇俩人便询问一番,得知农户因身体残疾无法卖蒜薹,一时又联系不下客商,看着满院子的蒜薹和农户焦急的眼神,俩人立马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寻求帮助。这便有了上面那一幕。
善举就像一盏照亮黑暗的明灯,给人温情和力量。教育系统的扶贫善举深深打动了农户的心,朴实的任召羊一家为表达感激之情,专程为教育局送来感谢信。去年夏天,教育系统在陵湾村开展《我们在一起》大型文艺演出慰问广大群众时,任召羊又自发拉了一车新鲜的西瓜让大家消暑。
为帮扶户找工作、帮忙申请临时救助金、自费为帮扶户买药和粮油蔬菜……从加入扶贫队伍的那天起,王栋梁就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贫困户当亲人隔三差五带着家人朋友探望,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掌握帮扶户的思想状况,教育引导帮扶户不断增强致富信心和决心。在他看来,精准扶贫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帮实干,一名党员既然选择了一条路,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忘初心,努力做到最好。
这是发生在王栋梁身上的扶贫故事,也是教育系统每位党员干部扶贫故事的真实缩影。
而从村民任召羊身上折射出来的正是社会的新矛盾,他们因观念陈旧和信息闭塞等原因无法致富。在农村,像任召羊这样的农民不在少数,但要改变这种现状并非易事,如何“扶志”,培植“先飞”“先富”的意识?这就需要教育“托举”,为人们的头脑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增强人们敢闯敢干的底气,使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权力。
在教育扶贫路上,有一种温暖叫“送教上门”。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全区党员教师做着与教书育人同等重要意义的事,大家积极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通过送教上门,结对帮扶学困生、生活慰问等形式,让教育扶贫更加精准有力,用“智志双扶”的办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输血”变“造血”。
如果说,文字是苍白无力的,那一串串数字当是最有说服力的。
2017年,杨凌教育系统党员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累计3082人次,送教上门服务学生3096人次,资助学习用品价值6万余元,党员开展基层送温暖活动306次,向贫困户发放慰问金8169元,生活必需品价值9000余元;看望慰问残障孤寡老人280人次,捐款送物30000余元。特别是在慈善日当天,教育系统党员教师众筹扶贫捐款10余万元,教育系统包村帮扶的贫困户实现脱贫7户16人,退出6户12人,提供校园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户6人。这必将在杨凌教育扶贫答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育助推法”作为杨凌精准扶贫六大类举措之一,仅2017年,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杨凌有1300多户近2000人享受到270多万元的“教育助推”资金福利,义务教育学段控辍保学劝返3人,无一户一生因贫失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教育系统的助推下,这项扶贫路上的好政策,传递出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使杨凌的精准扶贫工作更有高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