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2日
西农师生绘出圣地延安设施农业新“丰”景
文章字数:2,049

  初秋的黄土高原,一座连着一座的新型大棚犹如海洋般泛着蓝色光泽,远处的山峦绿意盎然,在蓝天白云下如同一幅高原“画卷”。
  9月2日早上6点左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李建明教授团队驻延安蔬菜试验示范站研究生王伟民洗了把脸、套上工服、挽起裤脚、穿上解放鞋、揣着一瓶牛奶和馒头,跨上农用三轮车,载上其他5名团队成员出发了。引擎发动的声音,打破了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李家湾村清晨的宁静。
  “我们和东哥约好了,7点地里见。” 王伟民说,“趁着天凉快早点下地,能干一上午。”王伟明提到的“东哥”,是沿河湾镇刘党村村民高晓东。虽然在一个镇上,但刘党村位于山上,从站上开车过去需要三四十分钟。
  刚开始接触站上的研究生时,高晓东不是很热情,他担心这些没下过几天地的学生娃就是来“镀镀金”,没几天就回去了。
  此前,李建明带领王伟民、乔元等研究生走村串户时结识了返乡的高晓东。去年冬天,高晓东刚开始发展山地大棚,就遇到了零下26度的极寒天气。
  “东哥,预报要下雪,记得铺防寒膜。”王伟民、乔元不放心,先后打电话提醒高晓东。“黄瓜是典型的喜温植物,要及时清理积雪,温室内设置二膜以增强保温效果。”为了确保技术指导到位,李建明指导王伟民、乔元、柴欣茹、谭璐等人,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化解了大棚受冻的危机。
  解决了大棚受冻危机后,试验站研究生和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彼此加强了理解与信任。“时间久了,村民增收了,也接纳我们了,那种感觉,辛苦里透着甜。”乔元深有感触地说。高晓东对这群研究生更是“心服口服”,“你们要常来,我种的菜收获给你们带回站尝尝。”
  早在20世纪90年代,延安就开始发展设施蔬菜。在黄土梁、沟壑占总面积72%的老区,作为新兴产业,设施蔬菜发展势头迅猛。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劳动力短缺,加之土壤连作障碍、水资源短缺、品种单一等问题逐渐出现,延安设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越迈越艰难。
  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延安市人民政府、安塞区人民政府签订延安蔬菜试验示范站合作协议,着力破解当地蔬菜发展瓶颈问题。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建明带领团队临危受命、积极应战。
  针对延安山多地少,传统土墙温室土地利用率低的实际,李建明“量体裁衣”重点设计并推广了12米跨山地日光温室和新型大跨度保温大棚。这两种新型温室土地利用率达80%,可提高温室内光照强度5.37%,提高室温4-5摄氏度,提高产量17%以上。
  团队还创新形成了“新型大跨度双拱双膜保温大棚、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碳基营养及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的“3+2”技术体系,打破了地理、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大幅度提升了设施蔬菜机械化水平。通过配套建设土壤深层蓄热、太阳能集蓄热和生物质酿热系统,有效实现了蔬菜四季生产、全年供应。
  5年时间,延安设施农业迈上新台阶。2023年,延安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74亿元。其中,安塞区总产值1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实现连续两年年产值增加1亿元。
  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亲历者,李家湾村民、57岁的拓生雄说:“现在手机一键操作,就能实现自动喷灌、通风、检测温度。家里2个蔬菜大棚我也能顾得上、管得了。原来挣的钱是一年赶不上一年花。现在算下来,1年能有两份大棚收入。”
  “过去就是土豆、白菜、萝卜。现在不一样了,一年四季都有大量的蔬菜供应市场。即使最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40年前就开始种植蔬菜的试验站技术员郑全劳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不仅挥别了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更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我种的西红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推荐的,通过了有机认证,一斤能卖到10元到15元不等,还供不应求。”宝塔区河庄坪镇刘兴庄村菜农刘浪浪一边清点装箱一边说:“我有2个标准棚,每年收益超过40万元。”
  近5年来,延安蔬菜试验示范站专家团队引进番茄、甜瓜、辣椒、黄瓜等蔬果新品种80余个,筛选出适宜延安地区推广的新品种30余个,制定茄子、西红柿、辣椒等5大类蔬菜生产规程,累计培训技术员3650人次、菜农27000人次,延安设施蔬菜面积以每年2000亩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看着研究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学会跟农民打交道、更经受艰苦环境的历练和考验,导师李建明很是欣慰:“从不愿意到离不开,研究生驻站时间最少1年,最长的2年。大地‘课堂’让同学们亲身经历了蔬菜产业各个环节,与当地政府、专家、农场主、农户等的深入交流,让大家对‘三农’的理解更深了,也更懂得了脚踏实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在家乡这块热土耕耘了30余年的李建明,带领学生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在延安的田间地头一年四季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冬天菜价最高,也是大棚蔬菜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最多的季节,因此也是李建明在实验站待的时间最长的季节。而每年春节,李建明都要专程开车到安塞,给驻站师生拜年,送上新年礼物,聊聊生活和学习。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将新科技、新产品、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用科技为产业赋能,让科技带动百姓致富。”李建明目光笃定地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