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争亮
“这些树莓预计在今年10月份开始挂果,目前已经和西安的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一斤大概在20元,丰产期亩产能达到2000斤以上。”
8月21日,在位于杨陵区大寨街道西小寨村的莓类产业园的树莓大棚里,赵洪飞一边查看树莓长势一边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作为一名农学博士,赵洪飞时刻牢记西农人“强农兴农 知农爱农”的使命担当,2022年,了解到学校要选派人去示范区挂职,他积极报名参加并“自找苦吃”把第一志愿填写为基层的乡镇街道。
回忆起挂职期间的点点滴滴,赵洪飞感慨万分,“我一直在‘象牙塔’中学习和科研,来到基层工作,才深刻懂得基层发展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
挂职期间,赵洪飞担任大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主要负责辖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包抓卜村社区和西小寨村。
赵洪飞坦言:“要做好这些工作,靠自己所学的专业还不够。”初到基层,赵洪飞第一天就走遍了辖区内所有的村落和社区,随后他来到包抓的西小寨村,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前后深度走访近1个月,才摸清村里的家底:总人口1342人的村子,耕地有1140亩,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和富民产业,村里种地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外出务工。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在学校众多专家老师的支持下,赵洪飞对西小寨村土壤和灌溉水源的9项理化指标进行了测验,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他和西小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创波两个同为“90后”的年轻人一拍即合,最终决定在村里发展莓类浆果产业。“因为蓝莓、树莓这些大家都没种过,既不知道能不能种好,也不清楚能不能卖出去?效益如何?”李创波说群众不认可是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赵洪飞为村里制定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规划,同时按照“先实验再示范再带动”的思路,在西农大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赵洪飞和李创波开始在村里进行小规模试验。
项目启动初期缺少资金,赵洪飞就在土棚里试种,每天上班前要先开车到棚里手动拉起卷帘,晚上还要再放回去,冬季遇到寒潮半夜还要爬起来去现场点烟防寒潮。最终经过试验他们探索出了“盆栽蓝莓”这种投入低、好管理、见效快的种植方式,并开始在产业园里进行大规模种植。
“目前我们基地用工都是本村的人,一是增加村民收入,另外也是让村里人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赵洪飞计划着未来依靠产业园项目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实现致富。
在李创波的眼里,赵洪飞是一个“靠谱”的人,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办成。从园区规划、品种选育、项目申报、对接市场……赵洪飞总是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亲力亲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如今,村里一片撂荒林地变成了占地58亩的莓类经济林果全产业链产业园,涵盖种植区、育苗区、林下经济区、大学生共享创业区和组培实验室5个功能模块。除基本农业园区种植功能外,园区还致力于促进大学生优质农业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落地,并承担国内多家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试验、落地和引进工作,是集成果展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科普教育“五位一体”的三产融合试验示范基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在挂职期间,赵洪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利用人脉资源和西农大的科研优势,全力推动西小寨村莓类产业园、杜寨村“共享菜园”等项目落地见效,同时积极牵线,引进海外资本与杨凌当地村集体达成集甘薯育苗、种植和研学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的合作意向。
人走心不走,职卸责不丢。虽然挂职期已经结束,但现在每周赵洪飞还要在科研之余往基地跑四五回。“这个基地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无论从情感还是单位对接方面,我依然会将这个战斗过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家园一样去建设。”赵洪飞语气中充满留恋与不舍。
赵洪飞来自沂蒙山区的农村,能够用自己的所学和汗水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笔记本上一直记着这样一句话:“中国青年应志在四方,扎根基层,善用我所学,以利导我国家,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