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1日
弹片里面藏初心
文章字数:1,623

  记者 尚遥
  1月24日,89岁高龄的杨陵中学退休教师马右铭因病去世。殡葬人员在对他火化后的骨灰进行清理时,一个重大发现震惊了现场所有人:这位老教师的骨灰里发现了两枚拇指大小的弹片晶体!
  这是怎么回事?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老人的一生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弹片的重见天日,也让他那充满传奇的一生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深藏功名的“大英雄”!
  两枚弹片见天日 援朝老兵战功赫
  严冬时节,寒意袭人。
  1月27日,武功县殡仪馆,老人的长子马越小心翼翼地从殡葬人员手中捧过骨灰盒。一同拿到的,还有刚从骨灰中捡出的两枚拇指大小的没有烧化的金属残片。他的小儿子用随身携带的吸铁石吸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是弹片!”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对老人的铮铮铁骨和赫赫战功肃然起敬。
  “这两枚小小的弹片,是父亲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战斗的见证!”望着从父亲骨灰里捡出来的弹片,马越眼圈红红。
  “我爸以前经常感冒发烧,总查不出原因,还在医院专门做过CT。医生说是胸腔肺部有金属异物,当时我就怀疑是碎弹片……”提及父亲身上的这些弹片,有过20多年军龄的小儿子马参说出了自己之前的预判。
  马右铭,1935年3月出生在今杨陵区李台街道徐西湾村,1949年10月,年仅15岁的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1月7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第58师172团,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二次战役后,所在部队一部整建转隶志愿军后勤部第四分部汽车第十三团,先后参加了二、四、五次战役,以及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7月在金城春夏巩固阵地防御作战中身负重伤,因出色完成作战任务,荣立三等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战斗勋章。2020年10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些金光闪闪的荣誉勋章,是老人戎马生涯、战功卓著的见证。
  教书育人三十载 深藏功名人未知
  1954年2月,马右铭部队复员后,回到武功县普集中学上学,1960年以顽强毅力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66年7月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商洛镇安县柴坪中学、镇安中学任教达14年。1980年9月—1983年7月在扶风县高中任教,1983年9月调回家乡杨陵中学,一直担任英语教师,直到1995年3月光荣退休。
  在采访老人的大儿子马越时,让记者略感失望的是,作为与父亲生活最近的家中长子,他对父亲入朝参战的细节却知之不多。“父亲生前很少给我们讲他的那些‘英雄事迹’,我们仅仅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其具体情况仅知一星半点。”“他总是把那些荣誉奖章锁在抽屉里,从不让我们任何人翻动。”马越回忆说。
  “马老师作为一名革命功臣,在学校里,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提及自己抗美援朝的人生经历,而是始终以一颗平凡而又感恩的心对待工作、生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初心本色。”杨陵区教育局负责人在追悼会上动情地说。
  “当年和我一起入朝参战的那些战友,有好多人都牺牲了,而我幸运地还能活着回来,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去显摆呢?”这是老人生前的真诚表白。
  抗美援朝战场上,老人先后多次负伤,身上的弹片已经与体内器官长在了一起,动手术风险太大,所以一直没有取出,留在体内长达70多年。随着年迈体弱,身体时好时坏,但他有个原则,能在家吃药解决问题就绝不住院,总怕给国家添负担。长期以来,尽管战争的伤痛时时折磨着他,但老人从无怨言,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了革命军人的坚强意志。
  保家卫国立军功,杏坛授业育英才。从部队到地方,从在岗到退休,马右铭把朝鲜战场上的英勇顽强转化为敬业奉献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展现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崇高形象。
  老兵走了,永远地走了!只留下了两枚深褐色的弹片。这些残留的弹片见证了老人的累累战功,也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
  
  记者手记: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多年了,现在的年轻人已无法理解那场战争的惨烈和它的深远意义。
  这场战争,我国虽然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但却赢得了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
  不忘英雄,宣传英雄,就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