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遥
后稷教稼故地,巍巍凤岗之巅,坐落着一所独具特色的“98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虽然学校距大城市较远,但学校里的专家离农民却很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一线,悉心指导助增收。
二十年前,我有幸对西农的几位教授专家有过采访,虽是一面之交的接触,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植保学院郭士英教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也是省电台农业节目的“常客”。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就在收音机里常常听他给农民讲解小麦病虫害防治知识,可谓久闻大名。四月的一天,我来到西农北校东南区一幢普通的家属楼里,应约采访了他。
进门后,郭教授热情地把我直接领到了他的卧室。这是怎样的一间卧室啊:东面的整个墙壁全被书架占满,茶几上、沙发上、床头上、窗台上,到处放的是书籍和资料,只是在靠门的墙角摆放了一张窄窄的木板床,上面铺着简单的被褥。见我站立着,郭教授连忙弯腰拉来了一个小方凳,面带歉意地说:“坐吧坐吧,房间比较乱!”。为了打破尴尬局面,我半开玩笑地说:“看到这么多的书,我反倒感觉像是走进了图书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郭教授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唉,我这都是些没用的东西(书籍)!”
采访顺利完成后,郭教授饶有兴致地用钢笔在纸上写了“敬业乐群”四个字送给了我。回来后,我把它贴在办公桌的电脑旁,闲来常常琢磨其中的含义。这是一个德善老人对首次见面的后辈做事、做人两方面寄予的关爱。在随后的闲聊中,他说他非常喜欢看我们办的《农业科技报》,认为上面刊登的内容对农民很实用。他还建议把报纸上的种植、养殖等技术类稿件分类整理,汇编成册。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便很快把上一年报纸合订本上的有关内容全部摘选出来,编辑成了《农村实用技术手册》口袋书,一本2元钱,在11月份举办的农高会上非常热销,大受欢迎。既传播了农业科技知识,也为报社经营工作作出了贡献。
2000年前后,“红地球”葡萄在市场上突然火爆起来,许多地方出现“一窝蜂”种植现象。于是,我采访了人称“贺葡萄”的西农葡萄专家贺普超教授,请他给农民朋友以权威的指导。在贺老师家里,他给我详细讲解了我国葡萄优生区的分界线,哪些地区适宜种葡萄,适宜种植什么品种?哪些地区不适宜种植,为什么不适宜,以及“红地球”葡萄的优缺点和“一哄而上”种植的危害性等等。贺教授讲得非常通俗,我听得非常明白。回去后,我把采访内容很快整理成了稿件发表在报纸上。时值九月,正是葡萄上市的季节,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其实,我心里清楚,那是沾了贺教授的光呢!
此后,我还采访过资环学院的李生秀教授、水保所的山仑院士、农科院的李立科研究员等……每个人都平易近人、儒雅可亲,每个人都知识渊博、学养丰厚,每个人都平淡简朴、严谨务实,没有一点学术权威的架子和大学教授的清高,他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几十年来,他们扎根小镇,情系苍生,为我国“三农”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作古了,但每每想起当年采访时的情景,心里依然对他们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