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我为西农专家写传记
文章字数:1,565
  高凤香
  西农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科教基地,杨凌是闻名中外的农科城。我的爱人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因这个特殊关系,我常常跟他到试验地里去,他跟同事们育种的艰辛我都看在眼里,对他们的辛苦和敬业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看到,这些从农村考上大学的优秀青年,又返回去继续回到土地上搞试验,培育出更好的品种服务社会。播种时他们天天泡在试验田,一到授粉期天气再热也得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收获时表现好的棒子得一个个掰下来储存,第二年再试验,直到表现优异品质稳定后才能参加审定,审定后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漫长历程。有的专家为了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头发熬白了,背也驮了,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和精力,让人十分感动,但他们无怨无悔。每次从地里回家,爱人都是两脚泥巴。新买的皮鞋常常灌满泥土,脱到白瓷砖上,提起来落满碎土粒。他的领导、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也都如此,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顶天立地的西农精神,体现了诚朴勇毅的优秀品质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奉献情怀。
  民为邦本,谷为民命。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作为一名杨凌本土的作家,我深知农科专家工作的极端重要,我有一种想写他们的冲动,想写写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写写他们一辈子谋一事的执着,写写他们风吹日晒的酱紫色皮肤,写写他们为我国粮食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正是他们的坚守和奉献,才使黄土地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2016年,我曾写过三秦楷模、西农大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近万字的报告文学刊登在《陕西日报》上,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科专家的关注。由此受到激励,随后,我精心选取了西农大50名农科专家作为写作对象,每个人一万字,计划五年时间完成,我想详细讲述新时代后稷传人的感人故事。后来,我的导师建议说:一万字,能写透农业科学家吗?何不选定一个人写,写一本书,写深写透写活。2017年2月,通过发现、了解以及众人推荐,西农大经管学院王征兵教授进入了我的写作视线。王教授社会服务多、接地气、口碑好,很受农民群众欢迎,于是就决定把他作为杨凌农科专家的代表人物来写。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一度甚至都想打退堂鼓。我开始大量阅读各类名家名作,一遍遍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杨凌的许多老专家、老作家也在不断地激励我,让我坚持下去,称赞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功德无量的好事情。
  2018年高考结束后,暂时没有教学任务,我便在暑假火热的天气里,用了三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王征兵教授的传记文学作品《精耕记》的创作任务,作品整整21万字,这对一个从没有写过长篇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随后,我还写过在“天涯海角”培育玉米新品种的薛吉全,还写过研究“线线辣椒”的赵尊练等一批专家教授。尽管写作过程,我也历经许多辛苦,我点灯熬夜,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但我无怨无悔,乐此不疲,相对于那些埋头于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的农科专家,我的这点辛苦都不算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农科城作家应有的责任担当,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把他们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把西农精神发扬光大,让西农精神代代相传,为岁稔年丰,筑牢大国粮仓贡献一点微薄力量。
  通过写杨凌农科专家这个群体,我的思想也发生巨大变化:我的创作视野打开了,从过去只关注“自我”的狭窄圈子里走了出来,走向关注他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人的思想境界。杨凌的许多农科专家,他们身上那种正能量的阳光特质,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撞击着我,影响着我,也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都是西农大农科专家教授身上那种吃苦奉献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这也是我把西农大专家教授作为新的创作对象的最大收获。
  今年是西农建校90周年。回忆起这段创作经历,我甚感欣慰。我将继续把写西农专家作为自己今后创作的优先领域,为西农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而竭力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