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虎
夹道村位于杨陵区五泉镇西北部,居民近四百户,是一个较大的村子。
现在的夹道村由五个村民小组组成,分别是上刘、下刘、李家场、王家、巨家组,居住较为分散。村民以李、王、刘、巨姓氏为主,另有代、赵、马、何等姓氏。
最初的居民集中在太白庙西附近,四十年前由于庄基规划,王家、上刘、下刘分别北移200余米,李家场组由二支渠北迁移到渠南。巨家组从担水沟西整体南迁到北环路南,绛杏路西。
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之一,因为两条路而来,在现在的王家组西有一条南北路,上、下刘组之间也有一条南北路,向北通向小湋河,居民大多数居于此,两条道路相夹,故名。
还有一个说法:原村子附近有一条东西路,向西直通扶风大同塬,此官道南、北地势高,如遇大雨,道路形成水流,一路向东,由担水沟注入小湋河,川道边的村子就叫夹道村。
夹道村原有古城堡一座,城内街巷呈“工”字形,古城始建于清初,为防御匪患袭扰而建。古城东南有一庙宇。占地五亩,殿堂五座,供俸有太白三神、关圣帝君、无量祖师、观音菩萨等诸神。为周边八社共同祭奠的地方。每年古历七月十二日为庙会,起会数日,人流络绎不绝,周边群众认为太白庙很有灵气,有一段顺口溜:“天爷不下,给夹道捎话,鞭鼓一响,房檐水长淌”。
夹道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已经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传承着红色基因。
1944年,共产党员田世勋多次来村组传播党的理论。村民王鹤明、巨常福、王树政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解放后夹道村在乡一级第一个建立了党支部。
当时的夹道小学在太白庙内,这里也是早期扶风地下党活动的地方,教员巨常福被发展为一名共产党员,明处是教书育人,暗地里在默默地为党做工作。
解放后,共产党员李昌是夹道村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重要的领导,他带领群众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本人也多次参加了陕西省、全国农民代表大会。
扶眉战役中,解放军与国民党部队在夹道村北小湋河河畔发生数次激烈战斗。夹道村民积极支前,为人民解放军送去了鞋、粮食等物资。1954年,村民将两名扶眉战役阵亡战士遗骨送往扶眉战役烈土陵园。在陵园的烈士墓,他们已经长眠了七十个春秋,这两名战士分别是罗长方、李光祥。
当年的夹道秦腔剧团,也是远近闻名。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来了一个人,刚刚从甘肃唱戏经过,他叫李正明,不到三十岁,师从秦腔名家,他对文戏、武戏皆通晓。他的到来,对夹道剧团来说,是天赐良机。
1959年夹道剧团发展到参演人员70余名,服装道具齐备,剧团进入全盛时期,那时剧团文武场面宏大,能演出古装秦腔大戏二十余本。
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的思想不断更新,穷则思变,意识到发展才是第一件大事,大家都要想着法子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
一部分人走出土地,离开了农村,外出务工,夹道村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国家建设发展的机遇,成立建筑公司,承包工程。王发友等人组建的建筑公司在省内享有盛名。
村里的人也在土地上做文章,种苗生产、果树栽培,一次次尝试,现在,猕猴桃种植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夹道村的养殖业也是远近闻名,猪、牛、羊都有规模化养殖。
彩色小麦已经试种两年,这是夹道村和西农合作的新品种。古老的村庄,彰显着新时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