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同民
当你乘着飞驰的列车经过杨凌时,透过车窗北望便会发现,数公里外的高岗上,一座雄浑古朴、巍峨高大的楼房屹立于苍穹之下,时刻守望着这座历史悠久而又极富现代气息的中国农科城——它,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乃至整个杨凌最早的地标建筑,沐浴了九十年的风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代代西农人亲切地称为“三号楼”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三号教学楼。
这座奠基于1934年4月20日(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当天)的大楼,主楼三层,加上中间每层长度递减的塔楼共七层,总高度有三十余米,总建筑面积达7251平方米。站在大楼下,你若要看到塔楼楼顶,必须把头仰得后脑勺几乎碰到后背才能实现。
长长的主楼,让你感到整个建筑基础的沉稳、坚实,高高耸起直指青天的塔楼,显示了它挺拔向上、昂扬崛起的气势,而第六层塔楼正面中央镶嵌的直径1.5米的大钟,则用准确的报时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时光,不停向前。
“三号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有“西北第一楼”的美誉,即使进入21世纪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8号楼(2003年8月竣工)建成之前,它依然是杨凌海拔最高的建筑。它耸立于杨凌三道原的最高处,坐北朝南,以王者的雄姿俯瞰着整个小城。
每当雨后初晴,站在楼顶放眼南望,农城全貌尽收眼底,渭河波光熠熠闪亮,秦岭秀姿清新可人,太白积雪遥遥在望。以三号楼为轴心,由北向南一条笔直的大道横穿陇海铁路、西(安)宝(鸡)公路中线和西宝高速公路,直达渭水之滨,这条大道陇海线以北部分称为“西农路”,以南部分叫“邰城路”(现在改名叫西农南路),构成了整个杨凌农科城的中轴线,农科城内的主要科教单位,都被这条中轴线串了起来。这座与学校同龄的三号楼,也是学校北校区的轴心,整个校园的建筑布局,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作为与学校同龄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大楼见证了学校发展的每一段历程,目睹了学校九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
九十年来,近30万名有志青年慕名来到它身旁学习深造,饱吸知识的乳汁后,又分赴四面八方成为撑起祖国农业科教事业的栋梁;
九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大楼内辛勤耕耘,为祖国奉献出6000余项各类科技成果,让绿色的田野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九十年来,一粒粒科技的种子从这里撒向农民的田间地头,使神州大地硕果满枝头,遍地五谷香。
作为历史的见证,大楼也目睹了发生在它身边的历史政治风云。1940年至1941年,侵华日军的飞机曾3次轰炸学校,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大楼也遭受重创,部分坍塌。至今,它身上留下的累累弹痕,还在向后来者控诉着法西斯的暴行。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了陕西武功,兵团司令员王震将军率部进驻学校,在大楼前亲自宣布西北农学院解放,与欢迎的师生合影留念,共同欢庆学校回到人民的怀抱,翻开了学校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号楼被确定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它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站在这座饱经风雨沧桑、见证了整个学校历史依然耸立挺拔的三号楼前,你会感受到学校历史的厚重,更会感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的分量;你会感受到它的力量,也一定会激发出自己不断向前的无穷力量!
“三号楼”,西农人心中永远的“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