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汇聚在传统村落里。杨凌的许多传统村落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它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融合发展,传统村落日渐减少,许多年轻人对村子的历史、村名的来历知之不多或渐被遗忘。为了抢救、整理、记载和保护这一传统农耕文化,为杨凌村庄留史,饮水思源,记住乡愁,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联合杨凌示范区文联共同开设“杨凌村落故事”栏目,用文字、图片记载杨凌村落的人文历史、世俗民情、传说故事等。敬请关注。
马撑来
姜嫄村位于关中腹地、渭河北岸,地处杨陵区揉谷镇西南约3公里处,东与秦丰村相邻,南濒渭河与眉县李魏村隔河相望,西与扶风县绛帐镇营中村接壤,北有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高铁傍村而过。
姜嫄是帝喾的元妃,黄帝部落因帝喾从黄陵县桥山一带迁封于此,建立邰国。此后,邰的历史进入了姜嫄国时代,因姜嫄受封在这里,故改名为姜嫄国。
姜嫄是炎帝后裔,在姜姓封地邰担任酋长期间,带领先民从事农作生产,她把自己所学到的农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了儿子后稷,使其掌握了丰富的耕作技术。后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对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尧帝封为主管农业的官员。
姜嫄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人文始祖、华夏之母,为她修建了古祠、雕塑金身以示感恩。姜嫄村因“姜嫄古祠”而得名。
据姜嫄祠内碑文记载,姜嫄村自古就有姜嫄祠,至今已有4600多年历史。姜嫄古祠年代久远,多历灾难,曾屡次重修。据祠内碑文记载:“明代武功康海,因在该庙读书中了状元,于正德壬申年间将此庙修复一新,曰:姜嫄古祠”,清代回民起义将其烧毁,但圣母殿完好。光绪十八年,百姓照旧重修姜嫄祠。“文革”期间姜嫄祠被拆除,仅留圣母殿。
2001年10月,姜嫄村村民自发组织捐款重修。下殿七间祀奉有后稷以及姜嫄、后稷之后裔。有太王古公亶父、公刘、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公等塑像。
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是姜嫄庙会日。姜嫄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此仪式历史久远,文革时期也没有中断过。姜嫄庙会祭祀活动,分为献花、献食、献文、献乐、献香、答礼、演艺、进食(吃孝子面)八个环节。庙会期间,周边八社十六村的群众都纷纷前来,参与祭祀活动。后来又增加了经贸活动,规模巨大,影响广泛。
2011年6月3日,姜嫄庙会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姜嫄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建有戏楼,几经搬迁,重建,至今尚在。姜嫄村还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姜嫄遗址。
姜嫄村分为东堡、西堡两个自然村,姜嫄西堡的门楼上有一块木牌,镌刻着“有邰圣地”,东堡的门楼上有砖刻的“时维姜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发展,两个城堡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姜嫄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房,总人口3130人,702户,土地5228亩,其中滩地2700亩(均已流转),姜嫄村原隶属扶风县管辖,2009年行政区域划分归属杨陵区管辖。
姜嫄村民风淳朴、孝悌慈善、忠诚老实;姜嫄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村内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政通人和,一片繁荣景象。
如今,姜嫄村已成为周边乃至全国老百姓及海内外华人心目中神圣而向往的寻根探源之地,这里记录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吸引着众多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来姜嫄村探索周文化之根,拜谒祭奠姜嫄,认祖归宗,在遥思和追忆中缅怀先祖姜嫄和后稷教民稼穑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