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高新幼儿园 田琳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适应的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人格塑造、性格养成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班是幼儿园教育的最后阶段,儿童在大班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助推大班幼儿更好地完成过渡,适应小学生活,这也符合幼儿培养新标准的基本需求。
科学引导,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良好的环境能够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如在班级墙面上增添进餐八部曲、午休八部曲等步骤流程,让幼儿在无意识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关注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针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与标准,激发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的行为及时给予反馈,肯定并激励幼儿不断尝试。通过游戏、儿歌、表演等方式,让幼儿习得自理技能,激发幼儿兴趣。
循序渐进,提升幼儿技能水平
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发展的和长期的任务,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多方通力协作。幼儿园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遵循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具体生活习惯培养的差异性和连续性,通过游戏活动、集体活动等教给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将幼儿看作学习中的主动者,是生活自理的主体,给予幼儿充足的机会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操作、积极探索,将习得经验内化,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重幼儿自理并非放任幼儿,应时刻观察幼儿情绪变化、技能掌握等,并据此提供适时的帮助与引导,循序渐进的提升幼儿自理水平。
主动沟通,强化幼儿习惯养成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节。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家长的倾听者和合作者,应该积极组织家长来园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组织家长观看幼儿演出,以及各种形式的与行为习惯有关的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切身体验幼儿园活动、理解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除了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之外,教师应承担联合、协调的主要责任,定期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此外,针对有些幼儿在园和在家表现不一致现象,教师应联合家长,关注家长对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建议,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及在家的自理情况,尽量保持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要求与影响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