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5日
大国粮安背后的农科故事
文章字数:2,133
  开栏语:岁序易华章,新途万里阔。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国家队”职责定位,扎实落实“三个看杨凌”的要求,统筹推进“三区三高地”、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产业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日起,特推出系列报道《杨凌这一年》,全面展示全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为2023年完美收官、2024年良好开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记者 耿苏强
  8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占全省总数的73%;
  18个非主要农作物通过国家登记,占全省总数的40%;
  “西农511”“伟隆169”小麦、“秦优1618”油菜等6个品种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占全省总数的86%;
  ……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指示字字千钧。
  刚刚过去的一年,杨凌示范区以建设中国(旱区)种业硅谷为抓手,聚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旱区种业创新体系持续优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着众多“杨凌良种”。
  推良技——
  筑牢粮食安全“耕”基
  隆冬时节,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玉米种植户高海宽仍在忙碌。他马不停蹄地联系对接土地托管、种粮企业,谋划更大种植面积。
  高海宽这个农民不一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2023年,他种植的600亩玉米,纯收入达60余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榆林成立玉米试验示范站,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构建玉米种质协同创新体系和新品种推广模式。
  “通过种植试验示范站推广的陕单系列品种和推广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真给我解决了大问题了,种植过程中既省工又高产。”高海宽喜不自禁。
  近年来,该试验站通过多年多点科学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被列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增密度提单产主推技术,并受到了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青睐。
  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薛吉全介绍,近三年,该项技术在陕西累计推广1894.61万亩,密度增加329.69株/亩,增产51.70公斤/亩,增产10.54亿公斤,使榆林玉米亩单产提高100—150公斤。
  从育成陕西首个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36”,到“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机收新品种纷纷问世,薛吉全带领科研团队为全国玉米生产树立了“陕西样板”。
  种好粮——
  振兴粮食安全“饱”障
  看色、看粒、看长势……去年5月,在河南举办的2023年全国(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会现场,“西农511”“伟隆169”“西农926”等一系列饱含着科技创新元素的小麦新品种,见证了杨凌在科技创新引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种植大户费兴新在安徽省定远县种植了800亩“西农511”,自2020年以来,平均亩产连年增产。“这个品种在安徽那边种得特别好,产量高、抗病性强,2022年平均亩产达到了1350斤。”费兴新说,“趁着观摩会,要再‘淘’一些优质小麦新品种。”
  2018年,“西农511”小麦良种,获得技术转让费455万元,创下了陕西省小麦新品种转让费之最。该品种产量高,抗条锈病和赤霉病优势突出。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约3000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小麦产区(黄淮麦区)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出自西农的当家品种有4次;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全部来自杨凌。不管是从产量上,还是从品质上,杨凌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育良种——
  夯实粮食安全“芯”片
  2024年1月,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结果公布,由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油菜高含油量种质资源与育种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通过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加快了新品种培育速度,还实现了油菜材料的加速加代。“通过加速育种体系建设,可将生育周期缩短至90天,1年加代4个世代。”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淑华说。
  唯有自主种质,才有自主品种。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经过长期潜心研究,率先攻克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增产幅度达30%以上。
  唯有自主可控,种业才能没有软肋。继“秦油2号”之后,又育成优质油菜品种“秦优7号”“秦优10号”以及由陕西企业引进推广的“沣油737”等划时代品种,促进了我国油菜生产向优质化的跨越。
  截至目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油菜品种累计推广2.4亿多亩,增产油菜籽56亿多公斤,新增产值160多亿元。
  如今,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建立了覆盖整个冬、春油菜区的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助推了我国油菜种业科技进步,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子位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这一成绩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同时展现出了杨凌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