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革
说起杨陵是一块风水宝地,就老有故事了,一说就是一千四百多年。
隋文帝杨坚,给自己的皇后独孤伽罗和自己建了个“太陵”,到清朝时才改为“泰陵”。因皇帝姓杨,当地的老百姓就管它叫“杨家陵”。雍正朝七年才正式叫“杨陵镇”。不过,镇治是在大寨子。
1933年春日,杨陵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这群人中,身穿棉布袍、长髯飘飘、手扶木杖的老者,便是于右任,时任国民政府中央监察院院长。穿军装戴眼镜的是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将军,还有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国民党法制委员会委员长焦易堂、教育部长朱家骅等,他们是国民政府筹建农林专科学校委员会的代表。已经先后去过西安草滩、咸阳周陵、三原、眉县等地现场勘查。筹委会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就在杨陵张家岗建立学校,八月筹备处就设立,开始建设新学校。
由于是集国家之力办的学校,规格自然很高。于右任先生邀请辛树帜先生担任校长,当时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的教员,大多都有旅外经历,可以说是国内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农业研究水平的高等学府。1934年,著名的三号楼建成竣工,学校开始招生。
新中国成立后,农、林、水等各种类别的科研院所纷纷在杨陵设立,有中央各部委的,也有陕西省农科院以及以前是农专附设的高级职
校,杨陵聚集了数千名中高级农业科教人员,光学部委员(后来称为院士)就有不少,他们爱国爱党,情系土地,用赤诚丹心书写着中国农业的传奇。
改革开放让东南沿海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南京、上海、广州,许多南方的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向西农的科教人员发来了橄榄枝,开出的条件无疑很具有诱惑力。一些人带着恋恋不舍,带着无可奈何,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杨陵,离开了他们的试验基地。
为了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改善科教人员待遇、工作条件,并向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汇报杨陵作为国家的农科教人才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996年8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陕西出席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后,专门到杨陵调研,听取省委省政府、西农专家教授的汇报后说,你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体制藩篱,在农业科研、教学综合体系建设的同时,加上开放试验。借此契机,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高度重视,多次来回奔波于北京、天津等地,考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方案。1997年3月12日,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41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建立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3月25日,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认为,杨陵地名从字面上看,即为陵墓名,不利于示范区招商引资和开展国际合作,决定将国家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的“陵”更改为“凌”,寓意农业腾飞的希望和凌云壮志。1997年7月29日,杨凌示范区成立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示范区题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杨凌的历史,自此揭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