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9日
杨凌: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文章字数:1,483
  记者 王晓艳
  仲夏时节,三秦大地,广袤无垠的田野上,麦浪翻滚,满目金黄,数以万计的农民头顶烈日,抢收抢种,田间一派丰收景象。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国家队”杨凌,致力于让每一寸耕地都变为丰收沃土。
  端稳中国饭碗,粮田必须是良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发出重农强农强烈信号: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国家首个农高区——杨凌示范区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扎实履行“国家队”职责使命,为高标准农田建模筑基。
  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一场主题为“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双链融合产品(技术)推介活动正在中国农科城杨凌举办。
  发布土壤改良技术成果、举行学术讲座、开展技术需求征集……活动现场,土壤专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位、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产业联盟有关会员企业、耕地保护产业链相关科技型企业代表,集思广益、尽施所长,为耕地保护开良方、献良计。
  守护良田,土壤治理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有六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中低产田。
  这些年,“田医生”沈锋和团队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区市,通过开展受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盐渍化粮田土壤改良修复及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一块块曾经沉睡的盐碱地、受污染农田、撂荒地被逐渐“唤醒”,成沃野良田、国家的“金粮仓”。
  这些年,他们也在陕西省建设了5个应用推广示范基地,为当地带去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年,耕地保护,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田医生”为土地治病,而在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师晨迪和同事们应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造田技术,通过在毛乌素沙地风沙土里添加富含粘土矿物的砒砂岩,从而达到对风沙土的治理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目前他们已在毛乌素沙地推广应用了200多万亩。
  科技是破解耕地保护的钥匙,对于耕地保护不能就土谈土。2021年4月9日,由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共同组建的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暨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杨凌签约揭牌,立足陕西、服务全国,致力为不同地域、不同作物提供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间”,打响了中国耕地“保卫战”。
  2022年已全面完成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试验基地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了土壤馆、耕地土壤样本库等,入库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约11.4万个土壤样品、1000多个土壤剖面,为更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质量提升、农业与双碳、数字化监测监管。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按照“一中心”“一公司”机制,杨凌示范区与陕西地建集团共同组建了“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公司”,主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2年,承担的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全面建成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合作共建的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总体进度超过50%。不仅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民的收益有了明显变化,这些高标准农田还具有很强的复制推广价值。
  今年2月,陕西省2023年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启动,一时间,全省10个市20个县的30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现场,人们抢抓时机,全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千方百计建良田、保粮安。据统计,这30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建成后,预计可新增粮食产能4500万公斤。
  收获之季,正是奋发进击之时。此刻,广袤沃野上正奏响耕作交响曲,杨凌“国家队”将用心守护好“大国粮仓”的根基,谱写出更动人的大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