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延安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记者 杨耀军
“今年这个园子就进入盛果期了,按照去年的价格,眼前这片地又能增收20来万元。”眼望着山峁峁上一棵棵精神抖擞的苹果树,延安市洛川县石泉乡畔里村果农王兴运满是欢喜。
初春的黄土高原,生机渐露。行走在陕北延安的山峁间,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果园里处处是果农们忙碌的身影。
放眼望去,一行行矮化密植的新式果园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的节水灌溉设施贯穿其中,从昔日的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到今日的树上能摘果树下可赏花,延安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老区人民的勤劳付出,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
“延安苹果产业发展拥有浓厚的杨凌情结,蕴含着强大的西农基因。”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马锋旺说,从“种得多”到“种得好”,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建融合体制推动下,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延安市政府共建了洛川苹果试验站,通过品种更新、肥水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科技手段,为延安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和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芯”随新品种扎根黄土高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好不好,事关人民饱不饱。同样,对于果农来说,苹果种质是通往致富路的“钥匙”。
“这几年,试验站把国内外的700多个品种引进并进行筛选对比,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一批苹果新品种。”洛川苹果试验站站长安贵阳说,通过开展苹果品种选优,选育适合当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优系品种,可保证基地在优势品种更新换代过程中不断档。
“一个苹果卖到20元,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洛川县石头镇背古村果农崔卫东,为当年的改种“秦脆”苹果的决定庆幸不已。
2019年一次培训,崔卫东了解到新优品种“秦脆”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易管理。看准市场,果断改种,5亩“秦脆”矮化树,第二年就挣了4万元,2022年收入18万元。
“秦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出的优质抗逆苹果新品种,2016年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
好品质离不开好品种。从红极一时的秦冠,到现在的秦脆、瑞阳、瑞雪……如今,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越来越多饱含“中国芯”的适生优生新品种,在黄土高坡落地生根。
果园里管理用的“2.0版本”技术
“1亩矮化密植园的产量等于2亩乔化园的产量,发展矮化密植是未来苹果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安贵阳介绍,研究集成苹果矮密栽培新技术、新模式方面,实现了苹果栽培的转型升级。
去年是洼里村村民张建民种植矮化密植果园的第四年,苹果销售情况格外喜人。直径80mm起步的苹果,每斤销售价格在4.8元左右,10亩果园卖了20万元。
和张建民一样,在试验站的指导下,6年前,洛川县畔里苹果合作社王新林也将自己的8亩乔化品种进行了升级换代。“我这个园子以前是乔化品种,一到卸果就头疼,树太大,扛个高梯子满地跑,产量还不行。”谈起之前的务果经历,果农王中泉连连叫苦。
“矮化密植园更加省力、省地、省肥、省水,产量和经济效益更高,结果早、收益早,比乔化栽培更有发展前景。”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推广研究员屈军涛介绍,在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洛川苹果试验站的大力支持下,洛川县积极推广矮化密植果园,对成龄老果园进行改造升级,目前,共带动洛川发展苹果矮密果园10万亩,实现了由原来乔化栽培向矮密栽培的转型升级。
10年多的时间,延安苹果产业从快速发展到提质升级,从粗放种植的1.0版本,发展到现在的精细管理的2.0版本,多维集成创新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栽培技术研究创新方面,洛川苹果试验站开展秦脆等苹果新品种及抗重茬矮化砧木的砧穗组合、品种适应性、配套栽培技术等研究;开展示范矮密栽培、重茬建园、提质增效、免套袋等技术研究;集成创新覆膜、集雨、保墒于一体的“肥水膜一体化”旱地果园肥水高效利用技术……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推广应用助推了延安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树上能摘果,树下可赏花”
“昔日的南沟,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今日的南沟,树上能摘果,树下可赏花。”这段顺口溜道出了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近年来的可喜变化。
2015年,南沟村苹果产业成为脱贫摘帽的首选产业。但春夏两季干旱缺水和土壤贫瘠成了制约山地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何破解当地在苹果产业发展上的“水困”,早在2016年便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节水农业和生态治理科技团队列入科研攻关,成立了“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果园水肥协同技术”项目团队,主攻陕北山地果园高效灌溉技术。
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发展以滴灌等高效节水为主要形式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随后的三四个月时间里,第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在南沟村投入使用,经过分析对比,该技术可使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9%。
“只需开闸、放水、拧开关,就能完成灌溉,比以前方便多了,膜下滴灌的好处不少,省水省电不说,还能增收。”南沟村支书张润生深切感受到了杨凌专家团队推广节水农业带来的好处。
张润生说,2019年,400亩山地矮化果园第一年挂果,平均每亩产量近1400斤,2022年亩产量达到3000斤以上。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朱显谟院士为首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就致力于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提出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黄土披绿装,向生态要效益。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扎根黄土高原,研究水土流失发生机理、推行生态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为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修复贡献智慧与力量。
如今,走在南沟村苹果产区,覆膜、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让果农的苹果产量实现了翻番,高效节水农业也让农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80万农民收入六成在苹果里
“去年自家11亩园子,承包了6亩,17亩卖了25万多元,刨去5万多元成本,净收入在20万元左右。”南沟村脱贫户刘润喜告诉记者,随着“延安苹果”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果子不愁卖、价格也合适,今年估计套袋量还能增加2万,收入也能多几万。
2014年之前,南沟村还是一个被群众调侃为“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的贫困村。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该村2018年退出贫困村序列。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无到有,发展到2022年的5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长到19500元。南沟村老党员赵永东高兴地说:“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这些昔日贫困的山区农民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目前,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31.7万亩,约占世界的1/20、全国的1/9、陕西的1/3。全国每生产9个苹果,其中就有1个来自陕西延安。如今,延安在苹果产业的发展中,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据统计,延安220余万人口中,有80万农民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其中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为产值增长最快时期,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由5250元增加到9688.6元。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果集团,三方共建了杨凌果业创新中心,聚焦国际果业现代育种前沿,建立了以苹果、猕猴桃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品种选育、试验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成为助推陕西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