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杨凌科技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我国将全面推进房产“带押过户”
百企进校 杨凌职院专场招聘会举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周年校友校庆筹备工作全面启动
-
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杨凌农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
版面概览
联系我们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访全国劳动模范许宝善
记者 尚遥
提到劳模,尤其是全国劳模,人们不由自主地会心生敬意。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人创新奋斗,砥砺前行。在杨凌,曾有这样一位农业战线的杰出人物——许宝善。1979年12月,作为一位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农民代表,他与周尧、李振声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3年5月,他又光荣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荣誉的背后,都曾留下了老人奋斗的汗水。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杨凌一处幽静的小院,寻访到这位已86岁高龄、曾经叱咤风云的“老英雄”。
科学种田促增产 全体社员吃饱饭
许宝善,1937年出生,时武功县杨陵公社夏家沟大队人。他虽然只有初小文化程度,但爱学习,勤钻研,脑子活,善创新,接受新事物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低,社员们经常吃不饱肚子,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许宝善心急如焚,他主动联系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教单位专家教授,率先推广小麦、玉米优良新品种,以科技促增产,使小麦亩产从三四百斤一跃提高到800多斤,玉米产量从四五百斤提高到1200多斤,通过移栽新技术,棉花产量由七八十斤提高到150多斤。现在来看,这只是个平平常常的产量,但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他还带领群众为关中其他市县繁育100多万斤小麦良种,有力支援了国家粮食生产。一时间,省内外县、社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夏家沟从名不见经传的贫穷村迅速成为全省闻名的富裕村。
多种经营兴产业 社员腰包鼓起来
粮食产量上去了,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了许宝善追求的新目标。那时候的国家,百废待兴,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社员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许宝善带领社员们发展养殖业,搞活经济。建猪场、养羊、养鸡、养兔、繁殖骡驹,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大河有水小河满,全村1000多口人,年年都能实现分红。他本人也被评为咸阳市多种经营先进个人。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社员打机井、建抽水站,兴水利,让全村1500亩旱薄地全部变成了水浇田。看到社员们干活累,效率低,很辛苦,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搞方田建设,发展立体种植,河滩种蔬菜,坡地种果树,平地种粮棉,“四旁”(路旁、沟旁、渠旁和宅旁)植树,全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新局面。1994年,他率先给杨凌引进“秦美”猕猴桃品种,2001年,已经退休的他又改良引进猕猴桃新品种“海沃德”,为全村村民年增收3000多万元,带动猕猴桃产业在全区蓬勃发展,猕猴桃成为夏家沟群众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后来发展成为杨凌示范区的特色产业。
求实创新多奉献 劳模精神代代传
许宝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非常了解农民的诉求和期盼。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大胆破除“左倾”路线的束缚,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顶着“唯生产论”的舆论压力,秉持“吃饱饭才是硬道理,会挣钱才是真本事”的执着理念,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治穷致富,发展生产,让夏家沟村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为当时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许多典型经验。几十年来,老人低调务实,默默无闻,过着平静恬淡的晚年生活。他经常教育年轻人,现在社会好了,日子好了,一定要珍惜,好好干,多为国家做贡献。在风风雨雨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虽然许劳模的那个年代已经渐渐远去,但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科学巧干的劳动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创新奉献,奋勇争先,在促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做出新的更大成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