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永远的遗憾
陈练斌
  清风蓑雨雨纷纷,正是人间换景新;孰晓天堂传诏令,仙幡度我父亲魂。每每读到陆游的这首《别父》诗,总令我想起一生命运多舛的父亲。
  父亲已经过世二十一年了。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温和善良的性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勤俭质朴的品德、从容坚韧的处事风格,依然历历在目。
  父亲出生在物质充裕的家庭,他天资聪颖、性格开朗,喜读书、好上进,学业优秀,到十八岁时,已是家乡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秀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普遍艰难。为了养家糊口、供我们兄弟几个上学,父亲承受着生活上的压力。那时候,我家位于村子沟西岸的坡顶上,夏播秋收、施肥除草,要翻沟爬岭;吃水要从村南头十余丈的深井里摇辘轳往上汲,用扁担挑;吃面粉、苞谷糁,要到沟底河畔的水磨坊去磨。尤其是收获季节,坡陡路远,天晴时还好些,可以用牛拉车往回运;遇到雨雪天,地面湿滑,架子车不好走,只能肩挑背扛。有时背上百十斤重的东西,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泥坡上,稍不注意,脚下一滑、身子一晃,人和东西就倒地……
  那个年代,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家庭收入主要靠给生产队耕作挣工分分红。为了拉扯我们长大,父亲经常起早贪黑爬坡越岭去干活:夏天,从二百多米高的山坡上往下背麦子;秋天,从两公里远的山沟里面往回背玉米,也曾去七、八里外的黑沟打夯修水库,去泥峪河搬石头修东干渠……
  父亲是个“文化人”,思维独到,眼界宽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受大环境影响,正上高中的我和哥哥,一度时间产生了不想上学的想法。父亲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说“读书是立世之本、明理之道,不好好学习,将来在社会上要吃亏的”,并托亲戚朋友和老师给我们做工作,让我们回心转意,节假日支持我们补课。为了解决我们的学费问题,农闲时间,父亲到处打工,还经常起早熬夜为别人油漆家具……
  父亲最后走的时候,眼神充满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尽管我们兄弟几个带他去周至、杨凌、咸阳等地治疗,终因病情发现太晚,无力回天。那时候,我们刚度过艰难,日子才好起来,辛苦了大半生的父亲,却未来得及享受,给我们几个兄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和心痛。
  愿父亲在天堂安息!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