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万全教授介绍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501”综合性状表现
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带头人张彦锋(右)查看油菜快速加代培养等相关技术成果
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展示的部分小麦种质资源
记者 陈永斌 耿苏强
引言: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小麦6次更新换代,其中4次由杨凌主导,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杨凌种业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领跑中国种业,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值此杨凌示范区成立25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望杨凌种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倍感欣慰。
六月的一个午后,位于五泉镇官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试验田里,金黄熟透的小麦随风摇曳。烈日炎炎下,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正带领团队,忙碌收割。
杨凌,中国著名的农科城,在中国农作物育种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1997年7月29日成立至今,杨凌通过审(认)定的动植物新品种达768个,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里,培育出了多个在黄淮地区种植的主栽品种。以小麦为例,截至目前,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创新!在这里,所有人都明白创新对种业意味着什么。25年来,杨凌通过持续提升自身的种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农业“芯片”植入了深深的“杨凌基因”。
“农科城”为种业振兴聚力
与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在漫长的育种路上长跑了30多年,吉万全对科研的热度丝毫未减。
“育成一个新品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个十年是出不来的,一整天待在试验田里观察、记录是家常便饭。”从2006年杂交组合,到2015年通过省审,再到2018年通过国审,为“孕育”出“西农511”小麦新品种,吉万全及其团队在13年的时间内,每年有100多天奔波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进行布点试验。
在吉万全看来,一个品种可以成就一个产业。“就拿‘西农511’这个品种来说,其特点是综合抗病性较好,特别是在2020年条锈病高发之年,表现出了很好的抗病性。”
2018年,“西农511”小麦良种,获得技术转让费455万元,创下了陕西省小麦新品种转让费之最。“十三五”以来,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共审定小麦品种106个,国审品种18个。其中,西农511、伟隆169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4省累计推广分别超过1300万亩、500万亩,有望成为黄淮麦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
杨凌因培育出诸多优良小麦、玉米、油菜品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陕油8号”、创造全国玉米高产栽培最高纪录的“陕单609”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出自这里。
在刷新各项纪录的背后,留给人们的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因为在杨凌,聚集了9个国家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10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25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实施“区校融合”战略,紧紧依托农科教资源和产学研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努力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诸多“杨凌良种”。
全力打造种业创新策源地
杨凌育种人,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锐意进取,潜心耕耘,勇攀高峰。每一粒种子都烙印着他们永恒的承诺。
已是耄耋之年的李殿荣研究员依然天天下地。5月8日,第四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举办前夕,位于杨凌示范区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84岁的李殿荣查看油菜试验田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翻阅实验数据。
就是这位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的老人,用八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并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四川等地大面积推广。
截至目前,李殿荣和他的科研团队累计育成油菜品种22个,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9项。育成品种累计推广2.36亿亩,增产油菜籽55.4亿公斤,新增产值154.7亿元。
“如果靠传统育种,要赶上国外种业的技术水平仍需要很多年,但新的育种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做到。”从“一把尺子、一杆秤”的传统育种模式到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对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带头人张彦锋来说,科技创新,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张彦锋认为,种业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品种创新。面对传统育种周期长、基因聚合慢的难题,张彦锋采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将生物技术手段和传统育种相结合,既缩短了育种周期,也提升了育种质量。
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张彦锋还培养了一支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掌握了高效油菜小孢子培养、基因编辑、分子标记选择、油菜快速加代培养等相关技术,为油菜种业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子行业位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这一成绩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展现出了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为粮食安全注入“杨凌力量”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实施“区校融合”战略,紧紧依托农科教资源和产学研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努力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更多“杨凌良种”。
尤其是以农高会为平台,通过一年一度的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杨凌国际种业专题展,先正达、陶氏杜邦、拜耳、巴斯夫、隆平高科、国际种业联盟、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顶级跨国企业、行业组织的育种科学家,以及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共同探讨种业最新育种成果,广泛开展项目合作,推进杨凌种业逐步迈出国际化步伐。
走产、学、研结合,促“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之路,杨凌种业人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2021年1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支撑、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一系列举措的支持下,杨凌种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共聚集各类种子企业87家,其中陕西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达到18家;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逾亿亩,年种子交易总额约8亿元,已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之一。
“我们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加速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提高我们的育种效率,推动育种水平不断提升,真正使我们的育种能够服务于陕西,服务于全国。”康振生说。
让“杨凌良种”花开旱地农田,这是杨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杨凌示范区25年来的初心与使命。如今,放眼旱地农田以及黄淮麦区,“杨凌良种”已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绘制出一张张金灿灿的丰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