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破难题 开新局 奋力谱写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杨凌示范区2022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22年1月27日)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史高领 
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党工委、管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示范区发展历史上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第十次省部共建会议的成功召开,示范区“国家队”定位的明晰,24年建设发展成效的评估,“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制定,让我们精神振奋、备受鼓舞、充满干劲!
  2021年也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巨大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7.78亿元,同比增长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4亿元,同比增长7.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16.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别达到6.9%和10.2%。
  (一)强化机制、狠抓落实,省部共建机制优势有效发挥。积极对接各共建部委,推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成功召开,刘鹤副总理出席并讲话。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共建会议制度,充分肯定了示范区成立24年来取得的成效,明确了新时期建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了示范区在更高层面履行国家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精神确定重点任务落实清单》,系统评估了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效,客观评价了示范区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成效和经验,为国家层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高层次高水平编制完善了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科学绘就了宏伟蓝图。全年争取中省各类资金支持27.97亿元。
  (二)做强平台、力促转化,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不断增强。聚力打造全省农业创新驱动总窗口、总平台,制定《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畜牧、食品工程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并运行,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强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围绕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成立种业创新中心,汇聚了6名院士领衔、31名国内顶尖专家在内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以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全年8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登记,陕单650入选黄淮海夏玉米(机收)五大核心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成立运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和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科技力量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赋能。持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联合中国农科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杨凌分中心、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及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杨凌分中心,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109项、交易额2.39亿元。科技企业培育实现新突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翔林农业、龙翔数字、海斯夫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瞪羚企业。持续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质效,支持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参与“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广联合体,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10家,面向旱区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445场次、培训农民4.5万余人次,981人获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全年实现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效益235亿元。
  (三)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坚持把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放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中来定位,推动召开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一致通过了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构想》,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法定国际地位成功锁定。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国际农业科技论坛顺利举办,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及其他国家开展援外培训项目8期,19个国家的330名农业官员参加培训。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建成启用,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等4家境内外实训基地揭牌运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加快推进杨凌自贸片区建设,聚焦“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研究提出30条集成创新事项,《多元化农业保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药品“多证合一”》等2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杨凌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海关大楼、保税仓库、保税研发楼等项目有力推进,口岸查验区、海关电子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综保区(一期)已达到海关验收标准;在生物科技研发、大宗农产品贸易、农产品跨境电商等方面储备重点项目20多个,金沙河食品保税加工等项目正式签约入区,一大批优质项目达成入区意向。
  (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乡村振兴与产业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聚焦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坚持基础与重点工作齐抓共进,做优做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研究制定《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规划》《数字果蔬示范园建设规划》,建成全国首家垂直农业自动化系统,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得到示范展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任务深入推进,产业兴、乡村美的图景更加清晰。杨陵区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揉谷镇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王上村、田西村获批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元树村被评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充分发挥杨凌农科教优势,主动服务全省乡村振兴和“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组建23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团面向省内11个县区开展科技服务,与商洛柞水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在科技助力产业兴旺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五)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更加巩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降碳减污工作,加快打造宜学宜研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推动高质量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禁止高排放高耗能行业入区,全年否决双高项目6个。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专项行动,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21年示范区优良天数达到276天,较去年同期增加27天,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统筹推进水土环境治理,渭河、漆水河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渭河生态湿地公园已成为绿色生态长廊,吸引120多种野生水鸟栖息聚集。全面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管和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区内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活动,全面推进绿化建设提升工程,示范区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稳步提升。
  (六)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有力有序做好“六稳”、“六保”各项工作,逐月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推动经济承压前行、企稳回升。一是全力抓项目建设,成立14个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和“抓投资、促增长”专项小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麦肯马铃薯产业园、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圣泉配方羊奶粉生产线等项目进展顺利,1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4亿元。二是努力抓招商引资,积极开展专业招商、科技招商、线上招商、以商招商,宝能物流、大北农、力邦药业、正华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入区建设,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亿元,同比增长11%。三是坚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工程及政府采购“无纸化”交易、“不见面”开标、“零跑路”投标,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498户。四是着力抓工业增长,研究制定工业稳增长促投资十二条措施,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跃升、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总部经济培育,三大支柱产业实现提质发展,全年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0.9%。
  (七)惠民为民、增进福祉,城市建设和社会民生成绩显著。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扩岗位增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21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增学位3990个,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到40.31%。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中心主体工程顺利封顶,示范区医院与省内医院医联体合作持续深化,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有力,健康杨凌建设稳步推进。社保制度不断优化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全覆盖,全面试行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管理,为群众节约就医成本500余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国道344杨凌过境公路工程稳步推进,省道107扶杨眉公路建成通车,5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老旧小区改造、清洁取暖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杨凌大剧院项目建成投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综合达标率位居全省第一。民族、宗教、气象、档案、退役军人事务、工青妇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平安杨凌建设深入推进,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八)加强党建、转变作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得到巩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贯彻,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精心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引导党员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力量,牢记初心使命,实干担当作为。不断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基层“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高质量完成区镇党委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大力开展抓党建促发展活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现动态清零,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组织力持续提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续深入纠治“四风”,干部担当干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全年处置问题线索421件,立案审查54件,党政纪处分46人,移交司法2人,有效发挥了震慑警示作用。
  过去一年,我们还集中精力主抓了一些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呈现出八个方面的新亮点:一是推动第十次省部共建会议成功召开,共建会议制度得以巩固,示范区发展方向更加明晰。二是杜尚别峰会将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上合组织20年农业合作重要成果,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成为上合组织农业领域首个共商共建共享平台。三是杨凌综合保税区获批并加快建设,即将通过海关验收。四是区校融合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巩固,统筹资源、协同推进未来农业研究院和职教创新园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五是秦创原农业板块和6大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六是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落户杨凌,国际交流合作再添新窗口。七是克服疫情影响,成功举办第28届农高会,杨凌农高会被评为“中国会展品牌展览会”。八是高水平推进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工作,成功举办网球、赛艇、皮划艇(静水)等赛事,杨凌荣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最佳赛区”。打造品牌赛事持续擦亮城市名片,杨凌国际马拉松赛被授予“世界田联标牌”赛事。
  同志们!回望一年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示范区驻区高校单位、企业和各方面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科教工作者、企业家、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新闻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干部群众、医务人员、志愿者们、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示范区经济发展体量偏小、动能不足,多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等问题仍然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示范推广引领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配套不足,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营商环境还不够优,对企业来杨凌投资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城市建设和社会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距离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坚定信心,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22年是示范区成立25周年,也是深入贯彻省部共建第十次会议精神、推动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三区三高地”、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年,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省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承压的攻关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而制约示范区发展的土地、人才、资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瓶颈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但更要看到,我省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新旧动能转换活力显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示范区“国家队”定位明确,省部共建机制强化,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秦创原农业板块蓄能待发,正在逐步释放利好效应。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定能破难题、开新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迈出新步伐。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委十三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立足“国家队”定位,紧盯“三区三高地”和“中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目标,精准破解五大难题、合力开启五个新局的“1155”思路,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农科城,奋力开创示范区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海外农业合作园区数量达到22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08亿亩、推广效益达到243亿元。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一)靶向施策、真抓实干,精准破解五大难题
  ——强化科研攻关,破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不足之题。
  高标准建设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持续强化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按照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布局,研究制定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区校协同创新,全面启动实施“旱区种业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强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在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充分发挥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先正达及良科育种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支持种业企业、科研机构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品种为主线的联合攻关模式,力争在培育高产高效、多抗广适良种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种业企业培育孵化,实施种业企业“创新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种业专项资金和种业发展基金,在良繁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品种试验、企业融资等方面对种业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推动区内种业企业做优做强,吸引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入区发展,加快形成种业企业集群。全年引进或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家。
  聚焦优势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依托院校和各科研机构、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引导开展土壤改良与耕地质量提升创新工程,深入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开展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实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支持水土流失防控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旱区农业节水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积极探索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实施节水工程和规模化生产托管服务。实施农业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农业有害生物、家畜疫病等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研究,为旱区农业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强化要素聚集,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之题。
  推进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深入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种业、果业、畜牧等产业创新中心实质运行,立足产业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形成灵活高效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广泛征集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领域龙头企业入区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引导区内重点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培育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全年新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家。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515”工程,年内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
  加快涉农国有企业集聚。组织开展“央企进杨凌”对接活动,全年引进涉农中央企业2家以上。大力推动省粮农集团、省土地建设集团、省果业集团等涉农企业战略性资源向杨凌集聚,引进省属国有企业5家以上。依托杨凌农业科技产业集团实施一批科技产业化项目。
  助推“双创”蓬勃开展。加快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双创”孵化载体能力建设行动,基本实现各类产业创新中心孵化载体全覆盖。深入实施技术创业行动计划,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职业农民等开展创新创业,年内新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00家。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专业赛暨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强化体系重塑,破示范推广引领力不强之题。
  优化科技示范推广布局。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构建“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精准服务、广泛辐射”的推广新模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动态评价调整机制,优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划布局,全年新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个,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携手新建综合试验示范站10个。
  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健全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广联合体。着力构建以省农林科学院为平台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园区规划、设施建设、栽培技术、生产管理等全链条杨凌科技服务。广泛开展示范区、西农大与各地市“两地三方”科技推广合作,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支持“强农APP”等“互联网+农业推广”新模式扩面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不少于10家。全年推广农业新品种不少于30个、新技术不少于50项。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现代农业示范质效。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化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科研攻关和试验示范,做好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高质高效示范。联合西农大积极筹建“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与农业节水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农业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国家旱区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强化核心示范,破科技引领乡村振兴之题。
  突出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以产业为核心,围绕旱区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以农业科技的系统化、成套化、数字化,示范引领旱区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主动参与旱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示范带动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旱区县域经济发展,面向旱区遴选20个示范村实施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针对现有结对的11个脱贫县区,深入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保持队伍不散、机制不变、投入稳定,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打造乡村振兴的杨凌样板。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实施杨凌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启动1万亩农作物繁育示范板块、1万亩特色经济林果示范板块、2万亩特色蔬菜示范板块、3个现代化养殖展示板块建设。持续用力建好智慧农业谷,做靓做实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实施乡村振兴杨凌样板创建行动,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体系建设,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启动实施农民增收攻坚行动计划,促进共同富裕。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县(区)、镇、村创建活动,力争在创建成果、提升乡村振兴全域示范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强化条件保障,破高层次人才难引难留之题。
  全面实施“后稷人才工程”。制定“后稷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推行人才引进政策差异化改革,全年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推动陕西省中高级农业人才市场实体化运作,建设秦创原农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杨凌农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实施拔尖人才引培计划,强化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杨凌干事创业。制定出台支持区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具体办法,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市场化评价体系,引导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支持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者参与项目合作,鼓励科研人员携带成果领办创办企业。
  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西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杨凌延伸,规划建设人才社区,在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配偶安置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
  (二)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合力开启五个新局
  ——立足上合扩大影响,在深化国际合作上开新局。
  加快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推进基地《建设方案》印发落实,固化顶层设计。修订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交流、培训、示范功能。启动中非联合中心、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旱作农业参考中心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基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格局。举办好2022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策划好首届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博览会,承办好2022年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主动参与双多边磋商,推动基地建设纳入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农业合作发展协定。扎实做好面向发展中国家援外培训,全年承办农业援外远程培训班10期以上,境外学员实训2期以上。
  高质量建好杨凌自贸片区。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积极推动与省内6个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在平台、产业、项目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围绕生物科技、生物育种、大宗农产品贸易、高端食品加工、农产品跨境电商等方面,加大优质项目策划储备和招引,推动产业加速集聚。加快综保区“四园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全力推进综保区一期项目通过验收、高效运营,启动二期建设。实施杨凌国际陆港、杨凌高铁物流基地、铁路口岸、陕西(杨凌)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设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
  持续深化农业多边交流合作。积极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在杨凌设立办事机构,打造中国特色农业对外开放的后方支援基地。主动参与“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新建海外农业合作园区6个以上,重点开展品种规模化生产试验示范,推进“订单农业”跨境合作。支持推动涉农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办事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政策、人才等支援。
  精心办好第29届杨凌农高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杨凌农高会”的重要指示,围绕打造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展会目标,实施农高会展区设计布局和提升改造,加大知名大企业、高新涉农企业的招展力度,全面提高展会参展企业层次,不断提升农高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信息化水平。持续完善“云上农高会”服务功能,打造“会期5天+360天”永不落幕农高会。
  ——推动双链深度融合,在高新产业聚集上开新局。
  强化规划布局和园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优化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实施园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种子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农机装备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区配套,不断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和承载力。
  完善“链长制”激发产业活力。实施《“两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紧盯12条重点产业链创新链,全面实行“链长”制,按照“一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创新中心、一个‘链主’企业、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的工作模式,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在种业、畜牧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度的新产业新业态,力争年内形成3到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雏形。重点培育一批种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在要素保障、科技攻关、招商引资、行业标准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在行业领域争取创造更多先发优势,持续保障产业链活力和竞争力。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组建杨凌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将杨凌纳入全国首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中行杨凌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长安银行杨凌支行升格扩权。新组建2支以上股权投资基金。拓展与国开行、长安银行等战略合作,争取综合授信100亿元以上。推进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探索设立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做好上市企业培育。
  ——强化项目投资支撑,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开新局。
  狠抓项目扩投资。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省上产业布局和示范区发展定位,谋划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全力推进上合组织畜牧产业创新园、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杨凌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农产品加工贸易及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环境和机制保障,积极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项目聚焦,以“八个一”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下茬立势疏通项目建设难点堵点,抓实抓好138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43.3亿元。
  招商引资增后劲。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现状和重点产业链发展情况,加快编制示范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招商目标企业数据库和种子项目信息库,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紧盯央企、大型民企、龙头骨干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建立完善更加灵活务实、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招商政策体系,制定专业性、针对性强的招商方案,全方位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走出去引进一批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和大企业,确保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
  力促工业稳增长。落实落细国家和省上“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精准推进减税降费让利,大力开展清理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实施“一对一”帮扶停产减产企业,全力帮助企业尽快恢复产能,稳住市场主体基本盘,打好工业增长“翻身仗”。鼓励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加大产能释放,推动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扩大工业投资,支持有条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支持企业跃升发展,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加强退库企业精准帮扶,确保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
  大力发展服务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实施减免房租、优惠信贷等政策举措,支持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恢复发展,全年净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0家。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培训产业,提升农业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服务能力,加快打通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的通道、创新创业与金融支持紧密对接的通道。出台科技+文化促进办法,推进以创意农业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启动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综合物流园二期建设。加速建设杨凌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启动建设丝路万国园,推动杨凌万达广场、绿地世界城酒店等商业项目建成投用。全年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
  ——加大制度机制创新,在共建融合发展上开新局。
  深化省部共建机制。筹备召开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推动完善共建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改革试点。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深入推进区校融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校融合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区校领导班子联席会议。推动建立区校干部交流机制,建立示范区部门与区内高校相关机构、院系等之间协作机制,共同策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项目。稳步推进示范区与西农大土地置换工作。全力支持西农大“双一流”建设和杨职院“双高”应用类本科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未来农业研究院和杨凌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建设。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激发发展活力上开新局。
  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全面完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把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为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提供坚实支撑。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承接国家和省上有关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在农业农村改革创新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深入实施以科技引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系统集成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政府主推、市场主导、科技助力、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秒批秒办。推动水电气热“一件事一次办”,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巩固“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成果,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改革,加强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建设“杨凌智慧交易”APP,强化金融、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涉企服务,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推动迈向共同富裕目标
  全力以赴保障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实施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杨凌农科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和就业政策快办帮办“四个行动”,落实就业专项、技能提升补贴、社保降费等各类援企稳岗政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加大稳岗和培训支持力度,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常态化建立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机制,重点做好失业青年、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狠抓源头治理和制度落实,确保工资支付平稳有序。全年稳定增加城镇就业人员2000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多措并举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逐年增长的学位需求,加快推进高新第三幼儿园、陕师大杨凌实验中学二期、恒大小学二期等项目建设,多渠道解决“入园难”“入学难”问题。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开展“公参民”学校治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教学能手,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持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打牢教育强区基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力度。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生产生活能力。高效推进安置房源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区排水防涝改造,抓好人防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新建建筑管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持续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六乱”整治成效,不断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5G、北斗技术应用,以数字化提升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实施全面节约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新杨凌。
  (四)科学应对、全力防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持续做好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加强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管控,织密“防控网”,堵住“漏风口”,加强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监管,提升核酸检测和流调溯源能力,规范高效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提升疫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成效。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全力防范化解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风险,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工作。集中开展道路交通、建筑工程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改,深入推进城镇天然气和危险化学品两个专项整治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细化党政领导责任、明确行业监管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提升社会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筑牢安全生产底线。
  抓好金融风险防范。建立金融防风险处置机制,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深入排查防范民营企业、国有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隐患,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活动的监测预警,持续抓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加快融资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消费保护,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好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健全纠纷调节机制,推进信访法治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法治杨凌”“平安杨凌”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政治引领、接续实干,切实加强能力作风建设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示范区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研究和推进杨凌各项事业发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全面做好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项准备工作。
  以能力建设为支撑,担当作为强本领。不断强化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持之以恒加强学习、吃透政策,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学好政治、经济、农业、科技等各领域知识,着力提升专业素养,锤炼勇改革、善攻坚、敢担当的能力,工作中始终做到底数清、数据真、措施实,精准把握时度效,确保示范区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期盼、更能回应社会呼声。
  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奋勇争先抓落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毫不松懈纠治“四风”,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从严从快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巩固发展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强化落实“勤快严实精细廉”的作风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推动目标任务“项目化”、工作任务“颗粒化”,确保党工委、管委会各项工作部署落得快、干得实、有成效。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勇争先、担当实干,奋力谱写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