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校企联合出好茶 产业“出圈”富农家
    杨凌科技助力汉中茶产业发展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行波 何家岐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展示杨凌示范区在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6月22日上午,以“奔跑在小康的路上”为主题的2021年“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新华社(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科技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10多家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将深入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采访报道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支撑和引领我国旱区农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今日起,《杨凌时讯》开设“奔跑在小康的路上”专栏,向读者讲述杨凌在农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等方面的有益探索,讲述记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敬请关注。
  位于汉中市南郑区马鞍山脚下的青树镇冉家营村,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近年来,村里红茶产业在西农大和当地企业的助推下声名鹊起。
  6月22日,“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活动首站走进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点——汉中市南郑汉山茶业公司茶园。“西农大的技术,拯救了我们企业。”南郑汉山茶叶公司董事长陈纪发激动地说。
  原来,公司成立之初和陕南大部分企业一样,只是每年四五月份生产一季绿茶,生产周期短,茶叶产量低,茶树鲜叶资源严重浪费,茶园效益差,公司发展举步维艰。2017年,企业转型为生产红茶,在西农大科技的支撑下,校企共同研发了“工夫红茶”红砖、红饼、红坨、红珍珠颗粒型等6款新产品。
  “通过新产品研发,茶叶从以前的2个月生产周期延续到如今的7个月,使夏秋茶资源得到了开发与利用,效益提高了40%—60%。”陈纪发说。
  科技带动山区特色产业“出圈”,浇灌茶农致富路。正是因为杨凌农业科技的赋能,让陈纪发的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让茶农的腰包越来越鼓。
  遥望茶山云雾绕,近观茶树参差显。在该公司标准化有机茶园示范园,78岁的何官德正采摘茶叶:“我将自己原先种植的茶园交给公司统一管理,加上我在这里打工,一年能收入近2万元,生活水平提高了,变化大得很。”何官德说。
  如今,何官德每天清晨5点多,就来到茶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施肥、除草、收茶,何官德忙得不亦乐乎。同样在茶园务工年近70岁的李寿高,一年收入超过15000元。
  “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带动周边2000余户茶农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638户,平均每户年增收5360元,辐射带动红庙片区26个村就业43060人,示范带动12000余亩茶园增收。”陈纪发说。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系主任、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余有本介绍:“一直以来,我们将自己在茶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应用,经过反复改良,改变了这里的产业生产结构,提升了茶叶产业品质、管理技术,也带领了一批有经验的种茶人增收致富,该地也由原来70%生产绿茶,转变为如今的70%生产红茶,成为陕西红茶发源地。”
  这一系列变化,让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的刘懿感触颇深:“南郑是我们汉中第二大茶叶生产大区,杨凌的科技对于红茶产业兴起、技术革新、品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为我们汉中在茶领域占领市场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茶有余香沁心脾,目前,余有本正在筹建申报汉中市南郑汉山茶叶专家工作站,届时将进一步提升该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茶农增收致富能力。
  “我相信,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创新团队的帮扶下,公司的技术与创新一定会进一步增强,产品更优,品牌更强,我们将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带动本地茶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方向良性循环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陈纪发满怀信心地说。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