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占德教授进行猕猴桃种植技术讲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右一)在实验室里和学生一起观察小麦病虫害情况。陕西日报记者 齐卉 摄 陕西日报记者 齐卉 通讯员 王学锋
“王教授,现在都说‘适度规模’,到底多少才算适度?”
“王老师,我只有小学文化,咋样才能把合作社管理好,让社员增收?”
“黄教授,我今年的猕猴桃园子您再看看,溃疡病这样防行不行?”
在很多农民和农业经营者心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他们最坚实的科技后盾。有任何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他们眼下最棘手的难题。同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学校发展思路,凝聚各方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600余位多学科专家常年开展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100多项,应用性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年均为受益农户新增经济效益200亿元。
2020年底,随着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五年规划——《陕西省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示范推广 助推产业兴旺 “我的苹果个头大、口感好,‘果’不应求。卖起来论个不论斤,大果能卖到10元1个。”聊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很激动。从种植2亩苹果发展成十里八乡有名的苗木培育大户、技术服务队队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用10年的时间把“为50元借3家”的恓惶日子过成了人人艳羡的“林百万”,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兴农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构建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的多元协同农技推广新模式,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各试验示范站研发、引进、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50多项,建立核心示范样板400多个,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有的贡献。
目前,学校已与全国18个省区200余个市县政府、科教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协同建立28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和240多个示范园,覆盖粮、果、畜、菜等30多个产业领域。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实现了陕西56个贫困县、秦巴山区76个贫困县全覆盖,扶贫工作涉及全国320多个县,受益农户超过2000万户。
创新模式 培养高素质人才 至今仍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征兵记忆犹新的是,阎良“瓜王”张小平曾在一个研讨会上当着众人的面给他深深鞠了一躬。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阎良区政府共同举办了阎良甜瓜产业发展研讨会。活动内容之一是进行“瓜王”大赛。经过技术评比,阎良农民张小平获得“瓜王”桂冠。在主持人邀请张小平发言时,张小平径直走向王征兵教授,向他深深鞠了一躬,对王教授给合作社甜瓜产业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
像这样受到农民喜爱的高校专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比比皆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病虫害防治办法,学会了种植养殖技巧,用上能快速打开市场的农产品营销策略。有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助力,很多农民逐渐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为了给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乡村振兴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首批招收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40名,进驻学校乡村振兴示范县韩城市实地开展乡村振兴全方位服务工作。今年学校面向全国,针对基层从事农业或涉农管理,在涉及乡村振兴方方面面的职业人才中招收37人开展专业硕士培养。
学校还整合作物学、资源环境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等,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创乡村学交叉学科,目前已在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平台备案公示。该学科设乡村规划设计、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治理、乡村文化与社会发展和乡村信息化等5个研究方向,制定硕博士培养方案,从学科角度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为什么要设立乡村学学科?我国目前有55万个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么巨大、复杂的系统,必定存在着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科学问题。而要长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学科来支撑,所以有必要成立乡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改河教授表示,学校目前正筹划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流的综合管理、产业技术领军等方面的本科人才。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我们将持续完善乡村功能定位与布局研究,打造耕读教育示范基地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基地,不断完善相关指标体系,为党和国家开展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依据和标准。”杨改河表示。
在做好本科、硕士、博士和管理人员4个层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积极发挥全国唯一的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业农村干部和高素质农民,分级分类开发精准教育培训项目。
“小木耳,大产业。农业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为大家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柞水县凤凰镇金凤村三组农民张吉哲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后表示。现在,他带领村民在村里搞吊袋木耳种植,并主动担任了金凤村木耳大棚基地技术指导员。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了500多门培训专题课程,出版农业农村干部培训教材11部,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100余个,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11项,建立由300多名专兼职、老中青人员相结合组成的师资队伍,80%以上培训班次主题与精准脱贫及乡村振兴相关,80%学员来自西部贫困地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编辑出版国内首套“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研究丛书”、首套涉农教育培训方案精选本,填补了国内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研究空白。
府谷县庙沟门镇西尧沟行政村驻村干部段二凤,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学习培训后,对集体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陕北黄土地上没有比发展集体种植养殖更合适的了。”她组织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了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
汇聚资源 助力战略有效实施 “学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农业大学,多年来服务‘三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完成国家使命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抓住的机遇。”2019年1月8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校党委书记李兴旺掷地有声地说。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整合农、林、水、生态、人文、经管等6大学科力量,会聚100余名专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校长吴普特担任院长。研究院内设13个分中心,并设立了韩城和内蒙古乌海分院,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乡村振兴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团队,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咨询服务。
学校组织3000余名师生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除东四盟)、西藏7省区,4.7万多个乡村开展乡村类型与特征大调查,获得4.6万个乡村的69个调查指标的本底信息,搭建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并发布《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总报告和7个省区分报告,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最基础的本底信息。通过对69个指标的筛选,学校根据乡村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率先构建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分类指标体系,提出乡村类型划分标准,将7省区乡村类型划分为生态保护型、粮食主导型、果蔬园林型等11种类型,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战略实施,规划先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这实际上涉及的是村庄空间坐标定位与布局的问题,要率先明确我国需要建设哪些乡村、哪些乡村需要率先建设、建设乡村具体地理坐标在国土空间上的位置等。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杨改河告诉记者,村庄规划是后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乡村没有规划,后续一切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
为此,研究院以与韩城市的战略合作为契机,通过对韩城市全域乡村聚落自然资源禀赋、常住人口、产业布局、区位等约束条件的调研,围绕村庄空间坐标定位与布局制定了一套标准体系,编制了《乡村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规范》,明确了韩城市未来需要重点建设的乡村数量,重构了韩城市乡村聚落体系。
“我们将持续改进完善规范,力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为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力资源配置等提供依据和借鉴。”杨改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