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半个多世纪的回响
——写在杨陵区高级中学校史馆落成之际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立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1年,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杨陵中学——这所走过大半个世纪的老牌中学,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史馆。
  这一举措,是对奋战在杨陵中学老一辈教职工的高度致敬,是对全球各地杨中学子的深情召唤,更是彰显了一代又一代杨中人可歌可泣的辉煌“创业史”。
   致敬:让老一辈的精神和名字永驻杨中
  1956年,杨陵中学初创。
  六十五载沧桑砥砺,一个甲子春华秋实。回顾杨陵中学65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的实现,是因为杨中人的治学灵魂深处,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那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源远流长的学脉,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共同信仰。
  如今,那些关心支持过杨中的各界老前辈们,以及杨中的首批创业者们,有的已经离开人世……
  “在我的前面有10任校长,从1956年到现在大约有600多名老师,曾经在杨中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我总觉得要给前辈们一个交代,让他们的精神和名字永驻杨中。”谈及建设校史馆的初衷,校长边会均甚是激动。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
  作为杨陵中学第11任校长,从提出到决定筹建校史馆,边会均以一种“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勇气,带领大家历时三个月,就将一座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的校史馆献给历经风雨的杨陵中学。在他看来,通过校史馆的建设可以凝心聚力,把学校艰苦创业的根留住,激励大家坚守教育初心,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学校发展,全力以赴将杨中打造成省级示范高中。
  筹建校史馆,不仅是边校长的心声,更是杨中所有学子的期待和呼唤。
  知名校友马思延望着校史馆内的一幕幕感慨道:“校史馆建的非常有意义,它是我们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校友的根,我们回来不仅看到学校建筑、文化方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当年上学的影子和故事,这就像一个树根把大家紧紧地凝聚了起来。”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砖一瓦都饱含着心思与故事。在校史馆的展览墙上,一张张照片让人驻足——照片里的师生们个个神采奕奕,不论是表情还是眼神,都律动着一种让人无法言表的精气神。这股子精气神,是坚定的信仰和理想信念所折射出的精神力量,是对杨陵中学的真挚感情,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
  传承:凝心聚力用情留住艰苦创业的根
  时光飞逝,转眼就是半个多世纪。对一个人而言,是青丝变成华发,是仗剑天涯的洒脱变为负重前行的沉稳。然而于一所学校而言,却恰是风华少年,腾飞事业展新姿的关键时期。
  65年前,一群热血青年用青春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英才。65年后,另一群年轻人心怀敬意沿着父辈的足迹,为他们筑起了一座奋勇追梦的丰碑。当校史馆按下“启动键”时,杨凌各界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这种兴奋是深埋内心已久的渴望变成现实喷涌而出的磅礴力量。
  穿越时空,65年9次更名的背后,是杨陵中学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据一些知名校友回忆,20世纪50年代的杨陵中学名气不输省会院校,除农家娃以外,许多干部子弟都在这里上学。资深媒体人、杨陵中学九四届校友李慧在散文中这样深情地描述自己的母校:皂角树往南,踩过木桥,就是杨陵中学,附近十里八乡的农家孩子都在这里读高中,虽然在学校住的是大通铺,但在那时候已是难得的住宿条件。
  斗转星移,不管毕业多少年,热爱母校始终是杨中人的底色。
  在杨陵中学的教师队伍中,“隐藏”着许多杨中校友,有着21年教龄的耿跃就是其中一位。在参与筹建校史馆这项伟业中,他可是众所周知的积极分子。因为参与校史馆,耿跃有了一个新身份—校友群“群主”,负责收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校友信息,连续两个多月的星夜奋战,一张张照片、一本本书籍、一个个故事陆续入驻校史馆。随着全球各地校友的加入,他的微信朋友圈也越来越“国际化”。
  杨中人的爱校情怀,从来都真挚而热烈。许多稍微年长的校友回到母校,在看到校史馆的那一刻竟激动的落了泪。当得知母校要建校史馆,杨陵中学七五届校友建虹第一时间通过校友群,把自己珍藏了40多年早已泛黄的奖状捐献出来,虽说是一份普通的奖状,对他而言,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份奖状是母亲一直给我用心保管着,对于知识分子家庭来说,获奖是莫大的荣誉,比金子还珍贵,现在她老人家过世了,每当看到奖状,我就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和自己当年上学的情景,如今母亲不再了,我希望母校能为我把这份奖状保留到永远。”63岁的建虹动情地说。
  激励:用实际行动续写新的杨中奇迹
  明媚的春光里,透过杨中校史馆,我们看到了一所老牌中学是如何经历风雨,以跨越半个多世纪奋勇追梦的感人事迹。这是一所学校筚路蓝缕、铸就辉煌的“奋斗史”,从此,校史馆将成为杨陵中学一道崭新坐标,以图证史,砥砺后人。
  曾就读于杨陵中学的罗雪红,不仅是杨中首任校长罗振邦的孙女,还是杨中一名优秀的在职教师,对杨中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老一辈的执着坚守,到年轻一代的主动接棒,罗雪红一家三代默默见证、经历、参与着杨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其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家风和校风。为了能给建校史馆出份力,她义不容辞把爷爷珍藏了几十年的“宝贝”——杨陵中学首届毕业生的合照捐了出来,以此来表明自己热爱母校的深厚情怀。
  “斑驳的围墙、朴素的校门、简洁的教室、德厚博学的老师、年少青涩的同学、书声琅琅的课堂……”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陵中学七五届校友朱蓓薇,回忆起在杨中上学的那段峥嵘岁月,依然激动得难以安坐。在杨陵中学65岁生日之际,她语重心长地激励学弟学妹:崇尚科学、砥砺品德,珍惜韶华,刻苦学习,期待有更多的杨中人发扬杨中的精神,传承杨中的品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杨中力量。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作为追溯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校史馆将成为激发杨中人奋发有为、卓越发展、实现梦想的精神源泉,是几代杨中人薪火传承的光耀,是学校思想血脉与精神脊髓的凝结。
  “今天,我们用件件物品,见证学校的坎坷征程;借帧帧原图,展示往昔的峥嵘岁月,昭示着先行者的艰苦努力,也鞭策后来人的继往开来。”杨中所有教师站在校史馆前集体表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续写新的杨中奇迹。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笃定前行。
  “以前对学校的了解非常浅显,从校史馆的一个个展板,一件件历史实物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沉淀、沧桑的办学历程、丰硕的办学成果和奋发的进取精神。”杨陵中学鸿鹄班学生石梦瑶表示,在参观完校史馆之后,她深感学校发展的不易,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充分发扬“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杨中精神,努力学习,考取名牌大学,为母校争光。
  只有认识过往的艰难困苦,才能读懂今日的玉汝于成。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重新调校坐标的杨陵中学,必将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