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没有假期的育种科学家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蓓 张耀东
  虽然学校已经放寒假了,但是作为学校玉米育种的首席专家薛吉全却没有休息。
  “最近正在对2020年整个试验示范的情况进行汇总和梳理,结合今年的试验示范的结果,制定好2021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计划。”面对电脑,薛吉全一坐就是一上午。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原因,我们都回到了杨凌,春节过后,我们就到海南去进行收获玉米。”往年这个时候,薛吉全和团队一般都在海南为玉米进行授粉。因为育种,他从来没有给自己放过假。因为在他眼里,要育成一个玉米新品种是小概率事件,只有利用有限的条件,与时间赛跑,才能增加育种的概率。
  目前,薛吉全团队育成的“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该品种2017年入选陕西重大科技成果盘点。
  “2021年我们想在东北、西北和黄海这三大区,建立我们20到30个试验点,真正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让我们的品种得到农民的认可。”薛吉全规划着来年的工作目标。
  培育一个优良的玉米品种,往往要从数万个材料中筛选优异自交系,组培几千个到上万个组合,经过数百次的田间试验鉴定,经历8-10年的时间。从五月开始春播,暑期高温季节正好是套袋授粉的高峰,十月又是夏播收获,冬季还需要到海南加代繁育,播种、管理、选株、套袋、授粉、观察记载、收获、室内考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对玉米育种工作来说,一年四季,就是按照既有的科研工作规律,一直前行。”对于拥有着30余载育种经历的薛吉全来说,玉米可以休眠,但育种没有休息。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关于玉米生产,薛吉全发现,要想促进玉米生产变革,必须解决好“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收获的玉米往哪里放?”三个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让农民用最优的品种,种植最好的粮食,实现玉米的产量提升,农民的效益提高,”薛吉全团队研究及育种方向,逐步向实现高产、密植、机械化及更耐贮藏的玉米新品种迈进。
  目前,薛吉全团队与陕西省农技、种子等部门合作,在陕西3个玉米主产区建立10-15个机收玉米新品种百亩示范田,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技术培训为抓手,建立科技成果快速传递通道,让新品种“落地开花结果”,推进了西北旱地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四大区域之一。
  “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若依赖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薛吉全强调,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金钥匙”,要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确保中国粮食使用中国种子,真正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