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聚焦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聚焦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
第05版:聚焦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
第06版:聚焦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标题导航
以科技创新铸大国“农”头
版面概览
联系我们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科技创新铸大国“农”头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杨凌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十三五”时期,尤其是去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扎实推进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落实,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一个个科研成果相继落地,一项项科技成果接踵转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国际合作交流实现新突破,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杨凌良种”“杨凌科技”“杨凌方案”,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和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
春潮乍起
——杨凌发起全域科创“总动员”
初春时节,科技杨凌,创新迸发。
2月24日,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吹响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以科技创新为窗口,管窥科创杨凌的广阔天地,会发现“大有可为”是秉轴持钧的关键词。
大会全面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杨凌科技创新工作,高度肯定了杨凌在深化协同创新、加快主体培育、聚焦产业发展、服务旱区现代农业、持续优化“双创”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等多领域绽放绚烂的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科技之果,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抓创新、谋发展,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推动示范区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再造杨凌农业科技创新“新奇迹”。
科技成为第一引擎,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杨凌果业创新中心和杨凌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在会上揭牌成立,成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两新“加速器”,必将带给区域科技创新极富能量的增长空间。
从种业创新中心“播种”到果业创新中心“结果”,再到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启航”……
杨凌以一系列科技创新从根本上破题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一个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科创杨凌正揭开一页新的篇章。
政策“培土”,制度“施肥”
——让科技创新枝繁叶茂
2018年10月,国务院下发《批复》,提出进一步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到2025年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
去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区校融合、一体发展,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全面发力、蹄疾步稳,向更深层次挺进、向更高境界迈进,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建设有条不紊,将有力带动种子产业蓬勃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攻克一系列科技难题,为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产学研推广模式,助力示范区经济发展稳步向前;杨凌示范区紧紧围绕中省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在服务创新、推进创新上,谋划一系列务实举措……
截至目前,从“西农511”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到“陕单636”玉米机收品种,从杂交油菜品种西油2号到“瑞阳”和“瑞雪”苹果新品种,动植物新品种喷薄而出,集中展现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成就,不断引领和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据统计,2020年,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示范推广效益达231亿元。新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6家,基地总数达到350个。
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创新动力。去年以来,杨凌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培育建设力度,加快科创中心等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运行机制,加速资源集聚和成果转化。这一部署成为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坚强后盾。
区校融合,一体发展
——为科技成果转化送“东风”
创新,是历史的传承。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频共振”,完成了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秀”。
前不久,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这座以汇聚科研力量、积聚创新要素、攻关核心技术为主基调的现代化种业创新中心,是杨凌以科技创新为硬支撑,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实际行动,更是加快构建特色现代种业体系,筑牢陕西农业科技现代化根基的重要举措。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康振生所说,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为农作物种业与现代生物技术集合、促进传统种业改进,做好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给杨凌乃至陕西为我国农业特别是旱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了新机遇。
王辉教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躬耕麦田育良种,用沾满泥土的的科创之手,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破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王辉先后主持育成小麦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
这,就是杨凌农科专家对奉献三农工作的朴实表达,也是杨凌农业科技创新历程的真实画面。这也是杨凌加速推动区校融合、一体发展,着力开辟科技创新新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征兵看来,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则在于区校的协同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卓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的推广需要通过杨凌辐射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杨凌要推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为依托,两者相互促进、彼此共赢。”
做科研,出成果不易,但转化更难。促进科技成果变成市场上的“真金白银”,尤其需要政府的推动。成果转化,也是杨凌示范区始终作答的“应用题”。
为加速科技成果推广,杨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把政府组织优势和大学创新优势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如今,杨凌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2020年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59个,其中杨凌7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115项、1.99亿元,植物品种权交易38项、2406万元。苹果新品种“瑞香红”苗木生产经营权转让1100万元,创下全国纪录。
一系列农业科研成果的涌现,道出了科技创新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更标注出杨凌科创实力的现实高度。
科技兴,天下丰
——科创杨凌走向世界
杨凌科创着眼未来,必然是要在全球语境下书写。
因此,杨凌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充分发挥示范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深入推进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努力推动形成国际科创看杨凌的生动局面,让“科技兴、天下丰”成为杨凌一张崭新的时代名片。
作为以现代农业为内涵的自贸区试验版块,杨凌自贸片区成立以来,全力打造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哈萨克斯坦非常欢迎杨凌农业创新园这样的合作模式。中哈两国山水相连,这是邻居对邻居的帮助。”这是哈方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的一句肺腑之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杨凌示范区紧紧围绕建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战略定位,与丝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取得累累硕果。
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包括丝路沿线14个国家的76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创新联盟已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4所农业科技示范园,成立了中俄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葡萄酒科技创新联盟等4个子联盟和非洲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中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及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等。
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杨凌示范区聚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国际合作,会同各国有关部门,已经建设了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杨凌澳大利亚畜牧养殖示范牧场在墨尔本建成投用、杨凌示范区德国食用菌产业园动工建设;杨凌俄罗斯库尔斯克农业科技合作园正式挂牌……
发挥双区叠加优势,杨凌农业科技创新持续迈出“走出去”步伐,国际交流合作日趋紧密,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轮廓也日渐清晰。
布局谋篇,引领方向
——杨凌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面建成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日前,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出台《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新形势下擘画科技创新新蓝图。
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聚焦“十四五”,《实施意见》提出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现代种业、耕地保护、农业节水、智慧农业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在平台、载体、金融、人才和创新生态等方面实施“五大工程”,以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锚定发展目标,矢志奋力前行,站在新起点,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六个聚焦”,将科技创新进行到底: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到示范区发展的核心位置——
做好这篇大文章要做好“高”字,让高技术成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做实“新”字,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生一批代表国内最高水平、跻身国际一流的创新成果;做足“实”字,让技术创新端和产品供给端密切衔接,产出更多易转化推广、有实在价值、可产生效益的成果;做活“用”字,聚焦“三农”供给和需求两端,推动更多新品种和先进良技良法良艺走出“实验室”,推广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全域全员全要素加快科技协同创新——
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全局统筹、系统谋划,把科技创新作为首要的、长期坚持的重大工作来安排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推进全域、全员、全要素科技创新,加快形成“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创新创业热潮,真正让创新成为杨凌的底蕴、核心和灵魂。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全力保障驻区科教研单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成果评价机制,画好区校融合最大“同心圆”,不断迸发科技协同创新的新活力。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聚焦供需精准对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反推科技创新、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抓好需求牵引供给的科技创新、大力开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大力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与加强科教研单位和“三农”领域、企业需求的双向融通,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中心,畅通应用转化渠道,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推动更多成果转化应用、产生效益。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聚焦服务“三农”大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主动服务陕西乃至全国“三农”工作大局,坚持科技为民、创新惠民,拓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渠道路径,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坚持科技驱动乡村振兴、打造杨凌农科推广品牌,把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更广大地区,惠及更多农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聚焦加强氛围营造,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把优化政务服务作为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内容,抓政务服务提升、抓知识产权保护、抓服务保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和营造环境上,千方百计当好创新的“店小二”,通过“松绑+激励”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让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使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杨凌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容易获得成功。
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的杨凌,将坚持“六个聚焦”为大国农业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