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麦田里的“侦察兵”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宁 何家岐
  最近一段时间,杨凌天气晴朗,温度回升。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拔节,正是加强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实现稳穗增粒的关键时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栽培专家张睿一直奔走于田间地头,查看冬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病害,做好田间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就近期可能发生的干旱、病虫害等情况与各地植保站、种植大户做好信息沟通,强化技术措施落实,确保冬小麦长势良好,为夏粮丰收做好基础保障。
  一把铲子、一个卷尺、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便是他的“标配”。
  进入2月份,张睿时刻惦记着麦田墒情,时不时就往位于曹新庄的试验农场跑,查看小麦苗情、墒情、病害等。
  刚走进曹新庄试验农场,行至半路,张睿在一处暖阳偏坡地段,看到几株长势旺盛的野生小麦。他迅速爬上半坡,拔取一株野麦,对记者说,“看这株野生小麦,在向阳坡生长,极为旺盛。但你仔细看,这几片叶子上还有条锈病孢子。它还活着,温暖的环境给了条锈病孢子有利的繁殖和生存条件。”张睿一边说,一边从口袋掏出塑料袋,将这株野麦装了进去,准备拿回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随后他来到试验田里,站在满是青色的麦田里,他一行行、一垅垅地查看。看到苗情弱的地方,就蹲下来,小心翼翼地铲起一株麦苗,掰开苗根,仔细查看叶片数和根茎数。
  “这株小麦从叶上部分看,分了两个蘖,四叶一心;从根下部分看,按最少七条根算,这株只有两条根,明显的植株发育不良。”张睿说。
  查看完植株后,张睿从兜里拿出小铲子开始在地上挖个小坑,探查小麦底墒情况,并用卷尺测量一下底墒深度,抓了一把泥土,用手握了握,并把所有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在忙碌的间隙,张睿笑称:“查看小麦苗情、墒情、病情,就像医生通过看X光片分析患者的病情一样,我们就是通过分析土壤墒情、根系生长情况、看叶片来‘把脉’的。”
  “目前底墒还很欠,导致植株发育不好,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很严重。”他说。
  这时,张睿缓慢起身,拿出手机,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渭南、宝鸡的小麦种植大户最近是否对小麦欠墒情况采取了补救措施。
  “小刘,你好,现在麦地灌水了没有?”
  “大面积正在灌着呢是吧,给村里大面积灌吧,最近墒欠得很。给老百姓说,大面积灌吧!”
  像这样的事情,张睿已记不清发生过多少次了。他说:“作为科技人员,就应该时刻做好准备,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最及时的帮助。”
  张睿介绍说,通过最近一段时间在宝鸡、渭南、合阳、三原等地取样调查结果发现,陕西省小麦不同产区苗情结构复杂,部分区域播种适期偏晚、通过增加播量弥补群体,导致稠苗弱苗偏多状况;加之元月份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关中灌区部分小麦已经开始返青,部分开始生理拔节,个体根系与地上生长不协调等特殊情况发生。
  鉴于此,张睿有针对性提出具体技术管理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块,抓好早春灌;秸秆还田质量较差的区域,尽可能保证全部灌水;弱苗田块结合灌水同时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至8公斤;没有条件冬灌的,要采取镇压的方式保墒提墒;稠旺苗田早春适时进行化控或人工疏除,同时要高度关注倒春寒对小麦植株的影响,对小麦条锈菌发病情况也要做好密切关注,提早动手做好监测预防工作。
  除了完成田间“侦察”外,张睿还对观察的结果认真记录,做好资料整理。
  办公室里,一本厚厚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行程、日期,整整齐齐地记录了每个测报点的调查统计数据。
  数据记录的背后,是张睿在田间“侦察”获得的第一手详实资料,他会按照“因地因苗、分类管理,控旺促壮、促弱转壮,节肥增效、绿色防控,稳穗增粒、抗逆保丰”的技术路径,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夯实小麦丰收基础。
  记者了解到,张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做小麦土壤水分的监测、预报,分析旱情影响、应对措施,以及小麦种植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让农民及时了解当地旱情状况、土壤墒情,掌握各种先进的应对技术和补救措施,充分发挥了田间测报“侦察兵”作用。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