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找准定位 搭建平台 全力以赴打好种业“翻身仗”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行波 张妮 刘智辉
  编者按:1月19日,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受聘为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单卫星、薛吉全、吉万全、张鲁刚,省杂交油菜中心主任穆建新受聘为中心首席科学家。这是陕西省和杨凌示范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发挥杨凌农业科学家智库作用,全力以赴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具体体现。近日,杨凌融媒体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开设《走近种业科学家》专栏,通过专访的形式,邀请种业科学家围绕种业创新中心建设,畅谈如何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敬请关注。
  记者:康院士,请您介绍一下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康振生: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是农业的先导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异常气候和病虫灾害频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作物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很艰巨。
  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求种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培育高产、稳产、高效、广施,适合机械化的突破性大品种,迫切需要保障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迫切需要以现代技术武装种业,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只有种业强,才能农业强。近年来,我国围绕种业质量、效益优先、绿色项目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合理安排品种结构。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和推广应用,协同推进了农业投入品的减量使用,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有效推进了农业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尽管我国种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仍存在着种业育、繁、推脱节,总体科研投入低和其中有差异的一系列问题,加之近两年来国际形势变化莫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种源“卡脖子”问题可能随时发生,中国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指出,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给我们科技人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记者:您打算如何带领团队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区域种业创新中心?中心体制机制和科技管理模式有没有什么创新?
  康振生: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的成立,也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中心的建设将加快做强我省的种业,为推动国家种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接下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发力,推进工作的开展:
  一是找准定位和方向。要聚焦国际现代育种前沿,密切衔接上有研究机构和下有生产经营企业,进一步深化区校融合、科技融合,联合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聚集整合种业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的新品种,招引培育3到5家种业上市企业和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的技术创新团队,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研发管理骨干,打造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区域种业创新中心,推动杨凌成为国家种业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搭建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中心要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国家种业科技创新瓶颈,搭建开放平台。同时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统筹多方科技力量组织科技攻关。同时,中心要为种业企业搭建共享平台,提供种子检验检测、共享实验室、技术咨询等服务,使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招引更多的合作企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及产业化工作,促进企业与中心成立联合实验室、研发机构,创新合作方式,明确产权归属、共享市场信息、共用生产基地、共担市场风险、共同分享利润,形成开放、共赢、共享的新局面。
  三是寻求全要素的支持保障。中心刚刚成立,所有工作都在摸索中前进,希望各方能多关注中心的发展,在制度创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农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我本人也将不遗余力地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到中心建设来,特别是在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设立等方面精心策划、做好布局。
  记者:您最希望带领团队攻克哪一方面的技术?如何突破“卡脖子”的约束?
  康振生:带领团队针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变异和变异的治理,明确变异的机理,同时提出解决治理的方案,从而保障小麦的安全生产。
  记者:小种子大战略、小中心大未来。你希望在“十四五”收官的时候,中心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康振生:通过团队建设为方法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扶持年轻人,让他们勇于挑重担,通过团队人才的培养,我想我们在理论方面,特别是方法技术上面取得重大的突破,中心这一块,通过整合把杨凌的育种科技人员聚集在一起,通过顶层设计,才有新的技术方法,选育出优质、高产、广施、抗病的作物新品种,并且通过企业的转化,产学研企一体化以后,真正为我国农业、特别是旱区农业的发展,作出我们陕西的贡献。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