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行波 初夏的马家底树木葱茏、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这个美好季节一样,65岁的村民马小团“两栖”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用他的话总结起来讲就是“三个想不到”:“活了大半辈子,想不到我们村成了民宿村,想不到能进城住上新楼房,更想不到回到村里还能继续挣钱。”谈起现在的生活,马小团喜上眉梢。
进城可落户、回村可务工,这样的“两栖”生活让马小团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去年7月,按照有关政策,马小团用村里的两处宅基地置换了杨陵街道办中心社区里的五套“回迁房”,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居住条件好了,生活也更便利了,购物、就医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连孙子上学也不跑远路了。“你看,现在多方便,我也可以安心打工挣钱了。”马小团高兴地说。
最近,马小团正在村里为猕猴桃疏花忙碌着。自打将自家的猕猴桃园交给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后,他省心多了,不但每亩地每年能拿1500元租金,还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打工赚钱。
马家底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特色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马小团便决定在家门口“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80块钱,有时候还带着老伴一起来,剪树、栽树、修建公园,干些村子的杂活和地里的农活,收入也比较稳定。”马小团告诉记者。
马小团的“两栖”生活只是马家底的一个缩影,得益于杨凌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像马小团一样搬进社区过上“两栖”生活的已有36户,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
忙完一天的工作,马小团骑着电动车回到城里的社区,家里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格外温馨。马小团开玩笑说:“前段时间,我问母亲要不要回村上看一看,走一走?结果母亲说,不回去,住在这里这么舒服,还回去干啥……”
连日来,全区上下正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乐业才能安居”“一方水土要养好一方人”,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激励着马家底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利用袖珍山水,打造民宿村;做强品牌猕猴桃产业,发展特色现代休闲农业;鼓励村民在村里参与建设,有务工收入……总的来说,我们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作用,为群众多创造致富渠道。”崔东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马乃生谈起如何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时,话语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