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夺取“双胜利”杨凌在行动
第04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五周年特别报道
第05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五周年特别报道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扫黑除恶专题
第08版:夺取“双胜利”杨凌在行动
第09版: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乌鸡变成“金凤凰”
杨凌首台“自助办照机”启用 办理营业执照立等可取
杨凌示范区慈善互助会遍布城乡
杨凌三年将建设500座5G通信基站
版面概览
联系我们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鸡变成“金凤凰”
——陕西脱贫摘帽背后的“杨凌故事”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耀军
略阳乌鸡是陕南汉中地区略阳县的特产,是中国禽类中的珍禽之一。据相关资料记载,远在东晋年间就有这种乌鸡的养殖,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自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略阳县利用饲养“乌鸡”的传统优势,将饲养乌鸡作为全县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坚持生态放养、自食虫草、原粮喂养、适度规模的养殖模式,从保种选育、孵化扩繁、规模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打造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脱贫。
然而,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略阳乌鸡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技术方面,全县唯一的乌鸡原种场全部采用笼养的饲养模式,是整个略阳县乌鸡保种和选育的主战场,存在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防疫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缺乏一套完整的疫病防治体系规范,乌鸡患病风险高,对整个略阳县乌鸡产业的发展存在安全隐患;全县的26家扩繁场,养殖设施简陋,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养殖过程完全依赖经验进行,缺乏科学专业技术指导,导致父母代乌鸡质量问题严重,商品代乌鸡疾病问题较多……。在销售方面由于略阳县地处秦岭深处交通不便,加之乌鸡养殖成本较高,造成了乌鸡售价偏高的现状,每只乌鸡售价188元左右,其中就有40元的运输费用……
如何破题?成为略阳县的一道难题。
2019年8月份,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博文带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董娟娥教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张曼副教授等专家教授组成调研组,赴略阳县开展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扶贫活动,这次他们赴略阳县调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略阳县乌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调研组到达略阳县后,即刻深入企业、农户进行调查了解,寻找症结。通过调研了解发现,原种场是略阳县整个乌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源头,整个县乌鸡种苗的供应全部来源于此,因此原种场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县产业的发展。通过积极调研和协商,调研组一行与略阳县乌鸡原种场、2家扩繁场和3个贫困户签订了科技帮扶协议,以1家乌鸡原种场和2家扩繁场为科技示范基地,进行乌鸡饲养管理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示范和推广。“我们一方面编撰了《笼养乌鸡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技术手册》,包括养殖场环境控制技术、饲料营养技术、消毒技术、防疫免疫技术、免疫数据分析技术等,规范笼养条件下原种场的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等,同时通过规范化养殖示范,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养殖户的管理水平。”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博文说道。
与此同时,在扶贫过程中,针对乌鸡在养殖和疾病防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云甫还为养殖户开展了《乌鸡饲养管理技术》培训讲座,张曼副教授进行了《乌鸡主要疫病的防控》的培训讲座,到会受益养殖户达122人。在理论培训结束后,李云甫教授和张曼副教授深入各个养殖场和养殖户中现场指导略阳乌鸡饲养管理技术、常发病的防控技术。调研组返回杨凌后,负责饲养技术和疾病防控的专家教授通过电话、QQ和微信等方式,随时解答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当地养殖户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
这两天,略阳县硖口驿镇王家营村驻村工作队长张峰正在帮助村上的乌鸡养殖合作社恢复生产。晨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该村最大乌鸡养殖合作社,现有存栏乌鸡4200只,带动贫困户12户。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该村计划再新发展两个乌鸡养殖合作社,年收益将达到400余万元。硖口驿镇王家营村工作队长张峰告诉记者:“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全村的群众持续增收,稳定增收,不让任何一名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略阳乌鸡品种特点和养殖模式,开展乌鸡饲料营养技术研究,研发适合当地乌鸡生长的营养组方。继续协助乌鸡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完善销售体系,继续协助略阳县诚久公司、百味园公司、黑凤农业公司和同辉农业公司等完善销售体系,共同努力将略阳乌鸡打造成‘金凤凰’。”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博文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自杨凌示范区科技助力陕西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30个专家教授团队已多次深入一线开展工作,针对陕南地区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核桃、板栗等产业,解决了一大批困扰产业发展的问题,带给群众大量简便易行的农业知识、生产技术以及新品种、新模式,帮助贫困地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新路径。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