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杨凌:乡村振兴有“花”也有“果”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艳
  编者按: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这一年,杨凌示范区以昂扬的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盯“三区三高地”目标定位,全面实施“五大突破”和“十大攻坚行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国际农业合作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杨凌示范区发展政策,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开展“无黑无恶”创建活动,谱写了新时代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给力2019”栏目,和您一起检阅过去一年杨凌发展的精彩答卷。敬请关注。
  气温零下4摄氏度,朔风凛冽,135平方公里的杨凌农科城却处处生机勃发。
  蒋家寨的猕猴桃园里,村民们“咔嚓、咔嚓”,剪刀飞舞冬剪忙;王上村振兴学堂里,富了口袋的农民们又忙乎着富脑袋的事儿了;拥有高颜值的崔西沟村也没闲着,研究如何实现村庄转型,发展特色餐饮和高端民俗……
  新时代,乡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2018年10月26日,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元年,国务院下发第三个支持杨凌进一步发展的《批复》提到:把杨凌建设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引领示范区。
  首个国家农高区——杨凌的农业农村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年来,在总面积仅有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群群当代后稷们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幅乡村振兴的杨凌画卷正徐徐展开。
  “小枕头”也有大力量,托起产业兴旺的大梦想
  隆冬时节,走进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一栋栋大跨度双拱双膜大棚整齐排列,甚是壮观。棚里一株株小菜苗惬意地躺在一个个“小枕头”上蓄积成长的力量。
  “可别小看这些‘小枕头’,这是我们推行的设施农业‘3+2’技术。”看着眼前这一切,园区负责人马新世喜不自胜。在他的园区里,作物不是种在土里,而是种在这种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枕头”里。“枕头”里装的,是园区推广使用的植物生长营养有机物质。这样的新技术,不仅使作物糖分增加,产量也提高了20%。园区还承载着生产示范、田间课堂、休闲观光、智慧农业、现代营销模式示范等功能。每天从全国各地慕名赶来感受杨凌现代农业科技魅力的考察团、学习团络绎不绝。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19年杨凌设施农业“3+2”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推广基质栽培技术800多亩、有机肥替代化肥3200亩,累计新建大跨度双拱双膜大棚2500亩;完成绿色食品生产产地整县环评5.03万亩,绿色认证主体认证5121亩,有机认证主体认证2474亩;建立农科文旅融合发展智库,规范提升14家研学基地,接待省内外学校580所、37万人次。
  遍地“开花”聚美成片,美丽乡村处处皆“风景”
  初秋季节,杨陵街道办元树村节点小公园的格桑花竞相绽放、清雅柔美,一旁的林荫小路曲径通幽,人们三三两两漫步其中,孩童三五成群追逐嬉闹,元树村“幸福号列车”沿着“铁轨”缓缓驶来……
  以前村子可不是这样,这里曾经道路狭窄、街巷杂乱,污水随意排放。环境卫生“脏乱差”让村民苦不堪言,一些村民不得不离开村子,到城里购房居住。
  变化始于2018年。在这一年,杨陵区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借助“智库”与“外脑”,让专业的建筑规划设计团队服务乡村建设,通过驻村规划师“设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并以“食尚·共享—现代田园生活馆”为定位,取陆游诗中“炊兮”为崔西沟村庄品牌,从规划、设计、实施、发展全链条助力乡村规划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么美的家乡,我再也不走了!”曾在外漂泊20多年的李东城,从深圳返乡回家发展,还将自己的家“变”成了如诗如画的小院。 
  变美的何止一个元树村。2019年杨凌聚焦生态振兴,打造宜居乡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环境治理工作机制运行良好,修建雨污水管网4.70万米,新建无害化改厕6168户,全区常住农户均已达到取暖条件,王上、蒋家寨等4村被列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的杨凌,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遍地“开花”、连“珠”成线、聚美成片……
  文明新风沐农城,好乡风根植千家万户
  进入11月,农事活动告一段落,不少乡村进入了冬闲期,但新集村党支部书记陈增科依然忙前忙后,他说:“农村发展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收入有多少,还要看农民的精神面貌怎么样,这不村里要组织排演节目,评选的年度‘好媳妇’‘五星级文明户’……这些都要公示,能不忙吗?”
  “颜值”美,更要“气质”佳。杨凌借助春节、丰收节等节假(庆)日,广泛开展身边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在各村(社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道旗随处可见,更多的乡风乡韵、乡情乡事走进了人们视野,让村民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村变美、户变亮,人也变靓了,淳朴的民风民情让人耳目一新。“现在,大家白天干活,晚上下棋散步、跳广场舞,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不文明现象没有了,都在踏踏实实过日子,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咧!”陈增科高兴地说。
  乡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2019年杨凌聚焦文化振兴,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2个、实践站15个,建成乡村振兴学堂28个,累计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033户,建成农村阅读点7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明的乡风正融入村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党员干部带头干,乡村振兴看头雁
  红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田西村以红薯育苗和种植为主导产业,建设的一个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在这里,除了能欣赏与众不同的美丽田园风光,还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土鸡或悠然觅食或相互追逐,勤劳的田西人铆足了劲儿或松土栽培或浇花除草,置身其间恍若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同村民们齐头奔跑在苦干实干的大道上。”田西村党支部书记田小雄告诉记者。
  回望田西村这些年走过的路,正是一部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奋斗史:村党支部书记当表率、发动党员,发展红薯产业,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打造田园综合体……一桩桩实事好事让曾经的“烂杆村”变了样。
  人们常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19年以来,杨凌聚焦组织和人才振兴,加强村(社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建立了189人的后备力量队伍,累计储备各类人才63人;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工作,共排查1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完成10个;申报创建4个“千村示范、万村达标”省级示范村;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社区)干部大专层次学历教育,实施农村乡土人才培育行动,6673人先后参加培训,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全国三农工作的总目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惊喜地看到,沐浴着新时代春风的杨凌,正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速奔跑、奋力追梦,一个个乡村振兴的美丽故事正在杨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