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从“三无”变“宜居”看杨凌这个村是怎样炼成的?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桃子
  马家底位于杨陵区以北4公里处,以前这里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我是1994年当的村干部,那时候这里村民的日子是真难过。村民常说这里是‘三无’地方,无水、无路、无电,村民基本靠天吃饭。”提起最初马家底的情况,崔东沟村支部书记马乃生记忆犹新,人缺水、地也缺水,靠天吃饭的现状一直无法解决。路修不通,人们连走出去都困难,更别说致富……
  经过多年新农村改革,杨陵区结合村域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如今,马家底吃水靠天、出行靠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家家门口有路灯、户户都有自来水,厨房通上了天然气,厕所改用水冲式……这个曾经的“三无村”到底是如何蜕变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呢?
  马乃生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摆脱穷苦日子,他想了很多办法。从最初带领村民建立新型农家乐,到积极带领全村探索经济作物的种植,马家底经过无数探索,终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产业。“由于交通的便利,我们农家乐发展的不错。同时崔东沟村也是猕猴桃产业基地,马家底组有220亩地,110亩都用来种植猕猴桃,这已经成为我们这里的主要发展产业。”马乃生说。
  从最初种植沙红桃到现在大面积种植猕猴桃,马家底已经从起初的“三无村”变为“宜居村”。“现如今,我们这里村民种植猕猴桃一亩地每年的净收入可以达到9000元,每户每年平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再加上村里的劳动力输出,每户每年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马乃生告诉记者。
  除了产业发展,马家底还按照乡村振兴要求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建造了水冲式厕所,并按要求全部采用雨污分离管道,2017年还实现了天然气进村入户全覆盖。
  提起新生活带来的便利,今年已经90岁的马高龄深有感触:“和以前的生活一对比,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道路全部硬化、家里早都用上了自来水,厨房也通上了天然气,以前孩子忙工作,还要操心家里,现在就算家里只有我们老两口,也不用担心吃饭喝水的问题了。”
  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以产业为基石,以振兴为靶心,才能真正实现村美、业兴、民富的目标。马家底依托猕猴桃产业,从“三无村”变成如今的“宜居村”,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