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家村幸福院端午节文艺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杜寨村幸福院一角 7月10日,第二十一次全省民政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表彰了全省民政系统50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其中,杨凌示范区民政局获评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周希、赵明杰两名同志获评全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这是继去年杨凌农村幸福院建设工作获省级表彰后,示范区民政系统收获的又一省级表彰荣誉,标志着示范区民政事业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民政局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围绕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工作主线,更新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把解决辖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当作推动工作源动力,以点带面,开拓创新,推动了民政事业全面提升。
以完善救助体系为手段 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近年来,示范区民政局在加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与五保、住房、医疗、教育等救助相结合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着力破解民生难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
规范监管体系,对低保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定期审验,建立了低保第三方评估,低保准确率100%等指标考核体系,及时根据对象家庭收入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实现了动态化管理。建立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示范区关于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率先实现了低保政策城乡一致,逐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工作制度,使示范区在民生保障政策的覆盖面和扶持强度上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对城乡五保对象给予基本保障和资金救助,开展居家供养和集中供养。精准扶贫兜底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已于2018年底实现了全面脱贫。
以打造特色养老为牵引 扎实做好社会养老工作 近年来,示范区民政局坚持围绕政府关切、群众关注的养老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初步实现了“基本服务功能全覆盖、机构服务质量大提升、重点区域服务进小区”的阶段性目标,养老床位得到较快增长,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养老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
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示范区民政局按照“城市社区基本功能型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农村标准化幸福院全覆盖、养老驿站逐步进小区”的工作思路,推动21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了基本功能型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对幸福院基础设施、功能服务以及特色服务开展等方面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进一步提升了综合服务质量,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幸福院健康运行。2018年6月,杨陵区荣获全省农村互助幸福院绩效考评工作先进区县,在全省农村工作暨农村互助幸福院规范化管理现场推进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以“养老驿站进小区”为抓手,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创新试点,围绕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小区驿站,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首批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校区老家属区为试点,针对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难老年人实际需求,持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以社会组织为主体、政府购买服务(补贴)为辅助的方式,全方位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巡视探访等基本服务“套餐”,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年综合补贴预算平均达到了每人每年1800元。加快形成了与全面小康社会、区校融合发展同步的深层级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内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量化标准,不断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指导养老机构进一步完善功能服务设施,整治优化生活环境,提高服务人员职业素养,创建规范操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累计举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医养结合知识培训5期,1100余人次参训,培训率达到90%以上,有力促进了养老机构医养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社会福利院标准化建设,累计投入150万元,对全区社会福利院进行了地面防滑、消防加装喷淋、设施无障碍化改造等工程,院内老人居住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同时,增设了活动室、阅览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等,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4月,我区水韵天伦居老年公寓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第一批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获省级奖励资金20万元。
加快推进示范养老服务中心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集养老、休闲、医疗、康复、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设计床位600多张,目前接待康复楼主体已建成,正按PPP模式加快推进后续运营。
以提升社区管理为目标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近年来,示范区民政局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充分整合辖区单位和资源,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一盘棋”格局。
注重搭平台、建机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功能和平台数据库,实现省、区、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积极开展“四社联动”工作,培育发展社会组织250余家,从业人员1800余人,涉及扶老助老、关爱留守儿童、文化体育等服务领域。
注重链资源、聚合力。以农村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5500人,开展环境卫生治理、环保政策宣传、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90余次。积极实施“微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急”“难”事件。审批微民生服务类项目18个。
注重树导向、强激励。探索实施“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提速提质提效,梳理并认领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好”的目标,畅通居民沟通与诉求表达渠道,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
注重提能力、育骨干。围绕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常年开展社区治理培训,落实社区各项补助资金,落实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228人补贴待遇,为推进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时艳英 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