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双社(右)在田间作技术指导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翁瑞
杨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村。这条路线,对杨凌农技师杜双社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已经在这条路上往返了20多次。
“我们马上就要进行西红柿、辣椒、黄瓜育苗了!”“今年的小麦长势非常不错,估计7月10日左右就可以收割。”玉米也已经长到50公分高了,长势喜人……”6月18日,记者通过微信与远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中哈创新园”杨凌农技师杜双社进行连线时,他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2015年5月,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与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开发建设总面积为200公顷的中哈农业创新园。双方在创新园内开展优良品种、节水灌溉、经济林果等领域新产品的试验、推广和经营。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经验的农业技术能手,2016年6月,杜双社被派往中哈农业创新园开展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
初到哈萨克斯坦,语言不通,是杜双社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为了能与当地土著居民顺利沟通,几经曲折,他在当地找了一个东干族人当翻译。“东干族是迁移到中亚的陕西及甘肃的回族后裔,他们会讲陕西话,语言障碍才得以解决。”
据杜双社介绍,自己工作的地方在距离阿拉木图州80公里的农村——图尔根村。小麦、玉米、蔬菜种植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每年大概有八个月时间生活在那里。为当地农民指导农业技术,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因长期暴晒,杜双社的皮肤变得又黑又红,就像换了一个人,但他毫无怨言,依旧坚守在田间地头。
今年6月,随着三座日光温室在图尔根村拔地而起,杜双社更忙了。“经过三年多努力,目前三座温室大棚已基本建成,接下来将引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杜双社告诉记者,在中国,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他们把大棚蔬菜技术搬过来,帮助当地人学会控制温度、湿度,能让这里的蔬菜品种丰富起来,帮助哈萨克斯坦人民告别冬天只有土豆加白菜的历史。
谈及下一步打算,杜双社说,他希望向当地农民展示如何在温室中种植蔬菜,并与他们分享专业知识。“在把蔬菜和农作物的种子撒完后,当地农民一般不怎么管理这些果蔬。我希望通过示范让当地人学会蔬菜栽培技术,改变当地传统的种植模式。”杜双社说。
如今,中哈创新园已落地四年了。四年来,杨凌共向中哈园引种试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蔬菜、苗木6大类45个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467亩。其中,引种试验的小麦品种亩产达319kg,较当地品种增产82.3%;大豆亩产232.5kg,较当地品种增产32.7%……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无不浸透着杜双社等一批农业技术人员的心血与汗水。现在,杜双社依然顶着骄阳,在中哈创新园之间来回奔波,不知停歇。对于一个与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技能手,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把中国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模式传授到哈萨克斯坦!
万里丝路,绿意渐浓。杜双社这位中哈两国间绿色交往的使者,见证了中哈创新园从无到有的过程,更目睹了杨凌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取得的累累硕果。一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像候鸟一样往返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为这条友谊之路的再度繁盛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