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丹心映初心 退伍不褪色
——记杨陵区五泉镇绛南村七旬老党员、退役军人张恩厚
  杨凌融媒体中心记者 尚遥
  穿上军装,他认真履行军人使命,吃苦在前,勇挑重担,屡受嘉奖。脱下军装,他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搞活经济,脱贫致富。40多年来,他默默忍受当兵时留下的伤病折磨,从不向政府讲困难,添麻烦,仍以老弱之躯服务群众,用自己不变的初心和军人本色,切实践行了对党的感恩、忠诚和奉献。
  近日,杨凌示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走访调查中的一次意外发现,让五泉镇绛南村七旬老党员、退役军人张恩厚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部队,年年先进受嘉奖
  1969年4月,刚满20岁的张恩厚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因工作踏实,积极肯干,第二年就入了党,并被提拔为炊事班长。为了改善部队官兵生活,他带领炊事班战士开荒种菜,屡获丰收,全连人吃不完,就往别的连队送。鉴于他的优秀表现,上级又把他调到战斗班,他迅速把战斗班带成了全连的先进班。随后,上级又把一个后进班让他带。他在一年之内,让全班10人都入了党,其中9人被提拔为新兵连的班长、副班长。服役期间,他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四次受到部队嘉奖。他说,他是穷苦出身,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是共产党把他养大成人,他始终对党心存感激,他当兵就是为了报答党恩。党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党叫干啥就干啥。除了为党工作,个人再没有任何其他想法。他犹如一支蜡烛,到哪里都发光发热,干什么都能干到最好。在投身军营的岁月里,他始终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冲锋在前,矢志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回乡后,带领群众奔富路
  1973年3月,当了4年兵的张恩厚从部队复员,又成了一个农民。回乡后,他始终保持军人的英雄本色,满腔热忱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在生产队,他干活卖力,热心助人,先后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到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掀起农田基建高潮,解决粮食生产问题。他还经常为五保户、军烈属担水、磨面、浇地、拉土垫猪圈,受到了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张恩厚说,退伍了,不能再为国家尽义务,但可以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让大家吃饱饭,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张恩厚所在的绛中大队只有5眼浅水井,村民们轮流用辘轳绞水吃。但一到天旱时节,井里水源不济,乡亲们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既耗时费力,又耽误生产。1976年,张恩厚通过熟人关系,花几千元到外地买了一台旧钻机。回来后,他组织劳力给四个生产队各打了一眼深水机井,不仅解决了全大队2000多人的吃水问题,还解决了干旱时的灌溉问题。
  在当时绛中大队的西北角,有一排破败的土窑洞,大队部、医疗站、代销店、广播站等都集中在那儿,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改善工作环境,张恩厚便带着打井设备和技术,到扶风、周至等地给人打井搞副业,用打井挣来的钱,盖起了10间平房和6间砖瓦房,把大队部、医疗站、代销店等全部搬在了一起,解决了村级组织和附属机构没有办公场所的问题。身为村干部,张恩厚一心扑在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上,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那时候,乡镇干部经常到村里来检查工作,吃饭大都在他家里,但他从没有在村上报销过一分钱。
  俗话说,穷家难当。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张恩厚在村上成立了建筑队。他带领30名村民到太白县林业局承包基建工程,一年挣了2万多元,他用这些钱给集体买了两台拖拉机(一台履带式,一台轮胎式),让全村2800多亩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作。采访时,老人自豪地说:“当时整个五泉公社共有16个生产大队,只有我们绛中大队有拖拉机,并且有两台,其他大队连一台也没有!”,绛中大队也成为当时五泉公社唯一有拖拉机的生产大队,引来周围村邻羡慕的目光。
  1985年政社分开时,绛中大队被拆设为绛中、绛南两个行政村,张恩厚担任绛南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副产业,搞活集体经济,在他1987年离任时,每个村民还分到了40多元钱。
  隐病情,不给政府添麻烦
  绛南村的人都知道张恩厚耳朵聋,但无人不对他尊重有加。大家都清楚,张恩厚的耳聋,是当兵时在一次实战演练中被大炮震聋的。退伍时,部队领导要给他办理伤残军人证,被他婉言谢绝。他当时想,右耳聋了,左耳还有点听力,影响不大。没想到,退伍几年后,左耳也严重失聪。他先后到杨凌、宝鸡、西安等医院检查治疗,被确诊为听力一级残疾。因为耳鼓膜严重振坏,连助听器也无法佩戴。也有人劝他去找部队或政府给解决实际困难,但他却从未动过心思。张恩厚说,咱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能为党多奉献,不能向党讲困难,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再说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这点困难自己能克服就不用麻烦别人。
  因两耳听力严重下降,与张恩厚说话时,需要趴在他耳边大声“喊”才能勉强听清。由于沟通困难,村里很少有人主动跟他交流。几十年来,张恩厚就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因耳疾引起连锁反应,大脑里一直像火车似的轰鸣,经常搅得他心烦意乱,昼夜难眠。该听的声音听不见,不该有的声响,却整天像魔鬼一样纠缠着他,让他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几年前,老人不幸患上重病,看病花去了10多万元,都是由儿女们共同分担。为了省钱,家人托关系从西安药材批发市场购药,回来后再用秤分装熬制。感觉身体不好时,吃一点,身体好些点,就把药停了。
  在张恩厚家里的墙角,整齐地摞着两副做成的棺木。老人说,前几年,医生说他的病活不过半年。没想到,天佑良善,已经挺过来五六年了。这棺木,就是那时候准备的。为了节省工钱,顺便给老伴也打制了一副。听村里人讲,张恩厚年轻时高大英俊,精明能干,如今的他,却成了一个言语木讷、行动迟缓的古稀老人。由耳聋引起的后遗症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他的人生,但他从未对当兵的选择言说过后悔,总感觉自己对党做的贡献太少太少。
  张恩厚为人实诚,干活舍力,村民盖房或有其他事情,总爱叫他帮忙,但报酬多少,他从来不问,也从不计较,给多少算多少。由于身体长期患病,老伴不让他再干体力活,但一旦有村民需要帮忙,他就又偷偷扛着工具去了,唯有劳动才能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他身心的痛苦。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记者看到,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愈显高大、挺拔。

版权所有:杨凌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3711 8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