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全产业链布局红枣产业“新蓝图”
——走进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重庆云阳县红枣种植加工基地
  本报记者 耿苏强
  重庆云阳县“七山两水一分田”,可耕农用地并不多。作为一个在三峡库区腹地创业的新农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重庆云阳县红枣种植加工基地负责人徐靖雯,回想起2012年开始在云阳建基地、种枣树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2011年,徐靖雯在云阳县盘龙街道柳桥社区流转土地1000余亩,从湖南引进冬枣、中秋脆舒枣、紫兰头、梨枣等品种进行试验,试种冬枣成功,填补了重庆市9月份至10月份没有时令水果的空白。如今,该基地的冬枣表现出了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优质性。
  “一颗冬枣”带来全产业探索
  日前,记者在重庆云阳县红枣种植加工基地喝上一杯枣芽茶,听着“女强人”徐靖雯讲述枣园的创建历程,仿佛能看见一个新产业在眼前蓬勃兴起。
  徐靖雯说,冬枣树在三峡库区是一种“稀罕树”,这个产业当时在三峡库区也是一个空白。早年在深圳打工赚到第一桶金的徐靖雯,早就看上了冬枣这个朝阳产业,在山东、湖南分别建起了枣苗基地,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发展冬枣产业。
  “枣树全身都是宝!你看,这是我们正在开发的枣酒、枣酵素、枣茶、枣木梳、枣木筷。”在该基地的展示中心,徐靖雯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她并未满足于应季冬枣,而是想要把冬枣做成产业,开发出一系列的加工产品,建设集休闲观光产业园,打造集种植、采摘、科普、休闲观光体验、贸易、加工业于一体的枣产业链。
  “我们计划用3年至5年的时间,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三峡枣业基地,带动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徐靖雯表示:“基地壮大了还不够,还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徐靖雯手指地图为记者描述自己的枣业“版图”。近几年来,该基地先后在云阳县盘龙社区、凤鸣镇、票草镇、红狮镇、泥溪镇、南溪镇等地,引导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枣业种植合作社12个,推广种植冬枣5000余亩,带动农户1000户。
  让红枣产业成为脱贫的源头活水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保证精准脱贫,该基地按照“输血不如造血、接济不如带动”的思路,从免费提供枣苗,到免费组织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再到统一组织市场销售,从带动农民自发自愿栽种枣树,到请他们到园区做工人、挣工资,真正实现了让当地农民半农半工、双收入双保险,有效帮助了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对贫困户无偿发放价值近百万元的成熟枣苗2万余株,3000多人免费接受了基地的技术指导,600余户农民专业从事冬枣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带动农户年增收10万多元。

版权所有:农业科技报社 陕ICP备0500157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6602 87031518(兼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