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里的西甜瓜新品种达130多个 本报记者 闫瑜涛
一幢幢挺拔的玻璃温室,一孔孔整洁的窑洞,一台台铮亮的榨油机……在位于揉谷镇的千玉乡土风情园内,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各种要素深度融合,成为“第六产业”的样本。据悉,成立于2010年的千玉乡土风情园是杨凌现代农庄集群其中之一,占地面积100多亩,是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美、观光休闲配套全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生态观光园。在这里,一二三产业的边界得到了弥合,演绎了一个现代农庄的“万种风情”。
科技兴农 智慧潮涌 在千玉乡土风情园内,一座被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大棚令记者眼前一亮:采用双层塑料覆膜技术,长两百米、宽二十米,高约七八米,比传统大棚大好几倍;为增加采光面,大棚采用不对称设计,南半面要比北半面宽三四米;大棚顶部,安装有物联网“天眼”;地面上,数千个“有机枕”整齐排列,自动化滴灌胶管穿“枕”而过;大棚外侧,铺设着海绵节水系统。走在田间地头,举目四望,鳞次栉比的新式现代化大棚,取代了传统的大片田地,棚内生机勃勃,煞是好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棚里的瓜果蔬菜没长在地里,而是长在“有机枕”里。
这种“有机枕”的发明人,就是千玉乡土风情园的“大当家”马新世。“有机枕外形像枕头,里面填装的是由多种生态肥料配比而成的基质。它不但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而且通过物理隔离,杜绝了农药残留。”马新世还算了一笔账:这样的大棚可以放“有机枕”5200个,一个枕两棵瓜苗,可以结瓜20斤,按现在的价格可以卖到100元。除掉每枕5元的成本和人工费用,一个大棚一年的收入在50万元左右,两年就可以收回大棚投资,而一个大棚的使用年限至少在十年以上。”马新世说。
从种大田、铺地膜,到垒起土坯墙建传统温室大棚;从前几年的单拱单膜大棚,再到现在的大跨度双拱双膜智能温室大棚,可以说,马新世经历了设施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记者看到,科技元素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正在促使设施农业向更环保、更智慧的方向转变。千玉乡土风情园内的一座座现代化大棚,照亮了“智慧农业”之光。产业成链赚钱成串
“当初,我们选择到揉谷种甜瓜,打算以实际行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虽然大家对这种将瓜吊起来、像铃铛一样结一串的甜瓜种植模式很好奇,但是很多人依然顾虑重重。为了推广一个品种,我们给农民保证:如果一亩地纯收入达不到一万元,少收入一分我们全部给补足。结果是种植的新品种,让农户每亩收益都在一万八以上了。”千玉乡土风情园经理马伟凯说。
除了西、甜瓜,这里所产的草莓,也是堪称现象级的“爆款”。今年春节前,千玉乡土风情园里的草莓,每斤卖价50元仍然供不应求。马伟凯为记者详细解释了原因:“通过休闲观光和加工木本油料,我们获得了更多农业以外的利润;这些利润又被用作升级农业科技,更好的农科要素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比如草莓的口感;草莓好吃,又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采摘购买。如此,要素升级培育出了一个循环供应链条,充分发挥出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眼下,他又开始盘算着把杨凌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农业自贸片区卖到国外去。
记者发现,千玉乡土风情园通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产品和服务上逐渐实现了供给侧的要素聚集和升级,同时提升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用“万种风情”给杨凌这座青春正好、风华正茂的“农科城”注入了休闲农业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