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技术员修剪火龙果 本报记者 王朝阳 湖北省竹溪县水清山秀,境内河流密布,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植物金库”,但却因为身处秦巴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始终难摘贫困帽,属于杨凌科技重点帮扶地区之一。
“杨凌的技术帮扶是无私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正做到了为农民服务,带农民致富。”7月上旬,“2018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走进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郭长江正在大棚中查看火龙果生长情况。近年来,基地和杨凌示范区建立紧密联系,火龙果“南果北种”是该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合作的实验项目之一。
该基地于2013年10月开始建设。截至2017年,基地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成集生产、育苗、冷藏保鲜、蔬菜加工、网上经营、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是湖北省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该基地主要生产青椒、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时令果蔬。在农林科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已有4个果蔬品种得到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技术“嫁接”扭转亏损 竹溪设施蔬菜基地是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三批新建设施蔬菜项目。基地成立当年就开始投产,种出的蔬菜产量很高。但因为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成本过高、蔬菜利润有限,起初每年亏损达200万元左右。
“2015年,我去杨凌学习。杨凌农业的先进程度震撼了我,当时就在想,怎么把杨凌经验嫁接到竹溪来。”郭长江说。考察返回后,郭长江带着学习到的杨凌理念、杨凌经验,改变了基地原有的管理生产模式。基地把陕西的草莓、葡萄成功引进到竹溪,还聘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振兴教授为基地首席专家。
基地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在张振兴的指导下,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把生产废料,如秸秆、菜叶等粉碎发酵,进行再利用,加工成沼气可以供给农户生活、沼液用作生产肥料、沼渣用于育苗,既生态环保,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改进的效果立竿见影,基地在2015年下半年就尝到了甜头,2015年亏损额比上年减少了80%。到2017年,基地总产值达到1100万元,盈利272万元。“过去聘用技术员,一人一年要花费10多万元,现在我们过去学习、专家过来指导,省去了一大笔支出。基地还专门建了实训基地,用于新技术的学习推广。”蔬菜基地技术主管邹明说。
模式“嫁接”分享效益 “我家去年已经脱贫了!现在租了基地4个大棚,一共种了8亩蔬菜,一年收入3万多元呢!”家住竹溪县廖家河村的侯开信高兴地说。侯开信今年60岁,身体一直不好,2016年被确定为贫困户。他过去不会种菜,通过基地技术人员的传帮带,掌握了芹菜、白菜、茄子等蔬菜的种植技术,实现增收。2017年,他在基地帮扶下顺利脱贫。
据了解,该基地学习杨凌示范区科技扶贫模式,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农业科技推广为主要途径,惠及农户815户,有效推动当地扶贫工作开展。据郭长江介绍,基地现在共吸纳贫困户务工人员38名,人均年收入最低2.5万元。基地还把周边148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范围,他们以土地方式入股。每年除了每亩800元的地租收入,还可以得到3000元分红。
郭长江表示:“现在,基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种植技术在湖北领先,服务社会的效果较为显著。我期待着和杨凌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杨凌经验在竹溪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