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专刊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白帝城”兴起“菌产业”3000户农民得实惠
“李克强总理来杨凌一周年回访”系列报道之一 承载农业梦想砥砺奋进前行
构筑人才新高地“双创”盛开“并蒂花”
示范区举办第二期“追赶超越”擂台赛
版面概览
联系我们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帝城”兴起“菌产业”3000户农民得实惠
——“杨凌科技”帮助重庆菌业企业获得29项发明专利
本报记者 王朝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所在地奉节县,是重庆市的东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被称为“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
7月2日,“2018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沿着诗仙李白的足迹,走进被誉为“诗城”的重庆市奉节县,在汀来绿色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栽培示范推广基地,亲身感受了“杨凌科技”给这座历史名城带来的变化。
“这种菇叫‘榆黄蘑’,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专家杜双田教授指导我们培育的,口感好、颜色靓、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公司和农林科大杜教授合作了十几个新品种,像灵芝、秀珍菇等,为我们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用‘杨凌科技’支撑我们公司的发展,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重庆市汀来绿色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丽平高兴地说。
近年来,依靠杨凌科技与农林科大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汪丽平的公司先后取得各项骄人成绩,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拥有29项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产品市场也一度从国内走向国外。
增强科技帮扶 为企业“逢山开路”
在汀来绿色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形态迥异的榆黄蘑、药中上品的紫灵芝等,长势良好,采摘在即。据了解,该公司是家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的民营企业,作为“杨凌科技”定点帮扶的示范基地之一,一直以来,该公司与农林科大密切来往,先后得到技术、资金等多项扶持。
“有一次,食用菌发酵指标不合格,始终不能通过检测,公司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求教到农林科大,杜教授通过实验检测,很快就帮助我们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问题。”汪丽平高兴地对记者说:“农林科大的专家团队服务十分贴心,小问题打个电话咨询就行;遇到难题,他们经常会不远千里专程赶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农林科大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该公司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逐步增加,并先后在奉节县内部分乡镇建立了13个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基地+种植大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有1.32万亩种植基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生产出风味独特的传统佐餐食品。酱腌菜、泡菜、调味品、干鲜食用菌及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上市后,已经行销海内外。
坚持“产学研”结合 助力精准脱贫
“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才是我们要走的路子……这是一个企业的责任。”汪丽平说。村民李金玉是永乐镇水凼村的一位贫困户,丈夫因病致贫,子女还在上学,以前在外打工,月工资最多3000元,不足以补贴家用。汪丽平知道后,特意叫她回到家乡,为她安排了工作。
在教会李金玉技术之后,汪丽平还帮助她承包了蘑菇种植大棚。“我竟然有自己的大棚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承包大棚后,一年下来能赚3万元到5万元,我打心眼里感谢汪总。”李金玉激动地说。
据了解,作为秦巴山区扶贫产业联盟的一份子,汪丽平先后带动3000多户农民参与蘑菇大棚种植与初加工产业,其中近15%为建卡贫困户,公司内联农户外接市场,已基本形成了原料种植、产品加工、内外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农业科技报社 陕ICP备05001571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6602 87031518(兼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