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赵洪璋(中)与许为钢(右一)等查看小麦长势 5月10日,当我们如约赶到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为钢研究员的办公室时,他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办公室里几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有2006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时,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有他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合影,其中尺寸最大的是一幅这样的照片:一位面色黝黑的老人,蹲在麦田里,手拿麦穗,满面笑容。“这是我的恩师赵洪璋院士。”许为钢说,能够成为小麦育种界的泰斗——赵老师的学生,自己很幸运。赵老师的治学精神和为人之道深深地影响着我,赵老师的言传身教始终指引着我努力工作。
老师的三句话是我的座右铭 从小在城市长大,喜爱天上飞的、水里游的,立志长大后造飞机、轮船的许为钢,最没想到的是自己后来成为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1978年,在农村当了两年知青的许为钢参加高考,所报志愿均未如愿,被调剂到四川农学院农学系。大学期间,生物的万千变化、植物的斑斓世界,老师们的敬业从教风尚激发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暗下决心,做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大学毕业,许为钢考上了西北农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就是赵洪璋。“看到大学用的《作物育种学》统编教材,赵老师是主编,没多想就报了他的研究生。”后来,许为钢才知道,赵洪璋教授不仅是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还是当时西北农学院的副院长。
至今,许为钢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老师的情形。“当时,赵老师正拿着锄头在自家后院整理小菜园,看到我来了,放下工具走了出来,亲切、慈祥、厚爱是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在陈设简单的家中,赵老师用红蓝铅笔在一张纸上给他写了三句话:“大学者入门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好逸恶劳毁也。”“现在,这三句话还是我的座右铭。”许为钢说。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他,与自己新招的博士、硕士第一次见面时,也常常给学生讲这三句话,以此激励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奉献社会。
“在西农师从赵洪璋老师12年,他不仅传授给我科学的思维方式、小麦育种技能,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是他引导我走进了小麦育种的圣殿,用他的言传身教培养了我的工作作风,让我终生受益。”许为钢满怀感情地说道。
老师的育种工作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赵洪璋老师是我国作物育种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小麦育种界的一代宗师。许为钢说道,赵老师对作物品种的诠释、对品种未来发展的预判、对关键攻关点的聚焦、对核心技术的匠心谋划,以及对整个科研团队科学工作的“精密设计,精密施工”,都深深影响着老师团队的每位成员。
许为钢介绍说,在育种学理论体系方面,赵洪璋老师有自己精辟、独到的学术观点。如:品种的适应性应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对生物胁迫的适应性、对耕作栽培技术的适应性、对社会需求发展的适应性和对社会意识感知的适应性。正是这种对品种适应性的深刻认识,让赵老师的育种工作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20世纪40年代育成的“碧蚂1号”是我国小麦生态育种的范例,60年代育成的“丰产3号”是我国小麦优异性状聚合育种的范例,70年代育成的“矮丰3号”是世界小麦矮化育种的范例。而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对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麦生产水平迅猛提升、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谈判进度和生态耕作条件变化的预判,赵洪璋老师就带领团队开展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和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等工作,在赵老师的主持下,原农学系小麦育种研究室成功利用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抗赤霉病世界著名抗源“苏麦3号”,创制了“84(14)43”等一批性状优点多、缺点少、关键性状过硬的育种材料,并育成了“西农85”“西农881”等一批优质强筋早熟高产的抗赤霉病品种,不仅开创了我国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之先河,而且这些材料和品种也是我国20世纪以来小麦生产主导品种“郑麦9023”“西农979”的重要亲本。“什么叫超人,这就是超人,因为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许为钢坚定地说道。
学生终生铭记恩师的厚爱,人民永远缅怀大师的奉献
198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后,许为钢在小麦研究室给赵洪璋老师当助手,开始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与现在相比,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生在四川、长在四川的许为钢和妻子胡琳虽然从事的是小麦育种研究,但平时吃饭还是喜欢吃大米。在当时,只有赵老师这样的大教授凭国家配发的《特殊供应证》,才能买到大米。许为钢一家能吃上大米,是赵老师每个月都将自己的定量供应给了许为钢,而且是赵老师买好送到许为钢家中。后来也是赵老师硕士研究生的胡琳在一旁回忆道,一天下班后,赵老师来到她家的小厨房看了看,什么也没有说就走了。5天后,还是下班后的那个时刻,赵老师一人扛着一个木制大案板来到了小厨房,原来他看到胡琳在一个小小的菜板上擀面条,就亲自找人做了一个大大的案板送来。许为钢和胡琳还吃了不知多少师母用《特殊供应证》买来并拿到家里来的猪肉。说到这些,许为钢情不自禁扬起头,喃喃地说道:“老师,我们想您——”。赵老师给予的慈父般厚爱让他终生铭记。
1994年,赵洪璋老师因病不幸逝世。许为钢记得,追悼会那天,西安殡仪馆里摆满了白色花圈和黑色挽幛,殡仪馆里挤满了几千人,前来为赵老师送行,许多都是自发赶来的农民。一位急匆匆赶来的县委书记说:“我们县许多农民群众都要来,被我们劝回去了,我们告诉乡亲们,西安殡仪馆容纳不下咱们这么多人。”但人们对老师缅怀的心声集中在那天展现了出来,许为钢说,数不清的挽幛落款是“人民”,各地送来挽幛的落款都是“某某市人民”“某某县人民”“某某乡人民”“某某村人民”。大家觉得,只能用“人民”二字才能体现对赵老师的崇敬。“导师去世时,存款不足千元,虽然很清贫,但他为人民作出了贡献,人民缅怀他,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许为钢深情地说。(李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