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吴凡 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杨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传统民间工艺品渊源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这里有婉转悠扬的五泉曲子戏、有彰显农耕文明的农神后稷、形象逼真的五泉刺绣、还有垂涎三尺的美食蘸水面……
杨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多少?6月12日,记者来到众创田园,采访了杨陵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陵区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组成员左文革。
走进左老师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窗台上摆放的三个泥塑人物。“中间威风凛凛的是伏波将军马援,右边非常儒雅的是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家马融,左边的是马超。2017年,我们还申报马援祠祭祖、后稷祭祀以及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文革娓娓道来。
据悉,杨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泥塑很有名。泥塑以泥土为原料,随手一捏一弯一掐,一个活灵活现的泥人塑像就展现在你眼前了。目前,杨凌有三家彩绘泥塑的传承:李台泥塑、周家泥塑和毕公泥塑。其中,毕公村彩绘泥塑、李台泥塑彩绘技艺、周家泥塑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批区级非遗项目。除此之外,还有高浮雕传拓技艺,这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第六批区级非遗项目。泥塑属民间美术类。
在五泉镇毕公村有一处马援祠,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祠堂内供奉着马援、马融、马超三位著名历史人物,为清代建筑。《后汉书·马援传》有记载:“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皆为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叛乱、舍生忘死的故事。2011年,马援传说申报为第二批区级非遗项目,随后马援祠祭祀申报为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2017年马援祠祭祀申报为省级第六批非遗项目。马援传说属民间文学类。
与马援传说同属民间文学类的还有姜嫄圣母与农神后稷的传说。《史记·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为了纪念中华民族历史上首位伟大的女性人文始祖姜嫄和农祖后稷的丰功伟绩,2011年姜嫄圣母、农神后稷传说申报为第二批区级非遗项目。
此外,每年农历正月廿三都要在姜嫄祠举行祭祀典礼,姜嫄庙会规模宏大,吸引了众多华夏儿女拜谒祭奠。2011年,姜嫄庙会申报为第二批区级非遗项目、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
与姜嫄庙会同一天举行的还有恩义寺庙会。据《旧唐书》、《陕西省志》等文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别馆,并与母亲在这儿生活了十五年。此后李世民先后6次回访。故居每年农历正月廿三举行庙会,届时群众自发举办进香、耍社火、唱大戏、扭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恩义寺庙会为第三批区级非遗项目,2016年入选省级第五批非遗项目。
“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关于农神后稷的传说,一直在武功县流传着。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在武功县武功镇的河滩会上,四里八乡的人群都会在这里唱大戏、学经验、庆丰收,共同朝拜和纪念教民稼穑、功盖天地的农业始祖后稷。后稷传说为第一批区级非遗项目,后稷祭祀为第五批区级非遗项目。2017年,后稷祭祀申报为省级第六批非遗项目。
三弦声伴着笛声、二胡声陪着快板,紧接着就是声情并茂的演唱,五泉曲子戏以曲调轻快、悠扬婉转著称,剧目题材广泛,多表现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等,2015年申报为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五泉曲子戏属曲艺类。
“木偶戏”,又称“泥头戏”,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揉谷镇石家村木偶戏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15年正式被列入杨陵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凌的非遗项目中,还有一大波吸引人眼球的美食。有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的小李旗花面,有“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的蘸水面,还有“糯米与红枣的诱惑”谭家甑糕等,一系列美食类非物质文化技艺在杨凌大放异彩。小李旗花面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谭家甑糕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区级非遗项目,蘸水面制作技艺为第一批区级非遗项目,2017年入选省级第六批非遗项目。
源于汉族民间绣种“纳纱绣”的五泉刺绣为第六批区级非遗项目,具有层次多、立体感强、形象鲜活等特点。刺绣多为花草虫鱼图案,以美好祝愿和大富大贵的思想为基本格调。此外,还有距今300多年历史的上川口锣鼓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区级非遗项目,2011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美食制作技艺以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均属传统技艺类。
传统医药类包括杨陵区太白草医药和五泉镇汤家村汤氏软药两个。太白草医药源自秦岭本土的传统农耕文明,主要是由道家龙门派传承,解放后逐渐传承至民间,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包含了太白草医和太白草药两部分,入选第六批区级非遗项目。五泉镇汤家村汤氏软药入选第三批区级非遗项目。
据了解,杨凌现有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挖掘、整理和展示,能够建立杨凌的文化自信,也能为杨凌打造一张特色历史名片。”左文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