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毕生航天情
——追忆“三秦楷模”陈士橹院士的“不凡事”
  陕西日报记者 吕扬 侯燕妮
  在西北工业大学有一个名叫“不凡空间”的科技沙龙,房间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不凡事”三个字。说起这幅作品的由来,同学们至今仍感慨不已。
  2014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感召下,西工大航天学院的同学们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几位研究生成立了名为“不凡空间”的科技沙龙。为了鼓励和支持同学们创新创业,学院领导给陈士橹院士的女儿陈清怡打电话,请陈院士给同学们题词。没过多久,陈清怡便把陈士橹院士题写的厚厚的一沓“不凡事”题词带了过来。陈清怡说:“父亲身体不好,手抖得厉害,所以多写了一些,你们在里面挑能用的用吧。”
  “陈院士题写的‘不凡事’,就是对我们航天学子的嘱托,我们要牢记航天使命、追求航天品质、推进航天创新、彰显航天价值。我们要传承好陈院士的科研精神,敢上主战场、能登大舞台、成就不凡事。”西工大的同学们说。
  严以律己 始终坚持党员标准
  2016年3月15日,已经卧床不起的陈士橹院士对家人说,自己还有最后两个未完成的心愿:一个是他要把自己全部的积蓄捐赠给学校,一个是他还惦念着自己最后一名博士生曾志峰的毕业答辩。
  “捐款我已经交给学校,您可以放心了。”陈清怡伏在病榻上,在父亲的耳旁一字一句地告诉老人。
  “好,好!”陈士橹院士艰难地答应着,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
  “父亲在病床上说,自己现在不能带学生、不能搞科研,连出门都不方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多年积蓄捐献出来。虽然钱不多,也算是我父亲对航空航天事业、对学校、对青年学子的最后一点贡献。”陈清怡说。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英群老师对那天的情景记忆深刻。当时,学校领导专门到陈院士家看望老先生,当他们按约定时间来到陈院士家时,卧床多时的陈院士已经让家人给自己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庄重地迎接客人。看着先生虚弱的身体状况,学校领导强忍着泪水,表达对先生及家人的感谢和敬意。看着先生那身干净整洁、穿了近30年早已褪色的西装,环顾先生家里已摆放了大半个世纪的老家具,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这些年,陈士橹院士家中一直保存着一些“小条子”,大多是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清单。怀着对故土深厚的感情,对家乡考到西工大的每一位学生,陈院士都会请到家里做客,从学习到生活、从健康到家庭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要学生有困难,陈院士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陈院士坚持为家乡和其他困难群众捐款帮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仅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陈院士向包括汶川地震灾区等地汇款的捐助单据就有100多张。
  陈士橹院士对他人宽容、真诚、友爱,自己却始终保持严谨、简朴的作风。根据国家规定,院士乘坐飞机可以坐头等舱,可以走贵宾通道,但陈士橹院士却从不愿意享受这个待遇。每次坐经济舱,他也总是要订价格最低的航班。他说:“公家的钱能省一点也好。”2000年,80岁高龄的陈士橹院士受邀到上海参加评审,他的弟子熊笑非将军和王志刚博士到机场接老师。那天航班飞抵上海已经很晚了,乘客都已经走完很久了还不见先生,两位弟子焦急万分。又过了许久,先生才佝偻着腰、背着包一步一步缓慢地走出来。那一刹那,两位弟子的眼睛湿润了。
  几十年来,陈士橹严以修身,带头讲原则守规矩,坚守“只有大我,没有小我”的人生格言,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选院士后,学校打算为他装修办公室,陈士橹院士坚持不要单间并强调“最好都弄成实验室”。在他从教55周年暨80寿辰之际,学校精心策划了庆祝活动,陈士橹闻讯后坚决要求取消,并婉言谢绝在校园里悬挂祝贺横幅。每学期开学签到,陈士橹都亲自到学院签字报到,从不让人代替,这样的作风一直坚持到年逾九旬卧床养病的时候。在他的眼里,只有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需求,没有一丝半点个人利益。
  毕生耕耘 桃李葱茏
  2016年4月15日,当陈士橹院士最后一个弟子曾志峰以“全优”成绩通过毕业答辩后赶到导师家中汇报时,陈院士拉着他的手艰难地说:“对不起,我没能参加你的答辩。”已卧床多时、身体十分虚弱的先生紧紧地握了一下弟子的手。曾志峰知道,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最后嘱托和鼓励。
  2016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就在这一天晚上,陈士橹院士听完子女给他讲述国家有关航天日的纪念活动后,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2016年4月25日清晨,得知恩师离世的消息后,曾志峰急忙赶回西安。“之前先生带的所有博士生的答辩,他都要亲自到场。由于身体原因,先生不能到场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在我答辩之前,先生还专门托陈清怡老师对我表达歉疚之意。先生走了,我再也不能聆听他的教诲了。”曾志峰哽咽着说。
  陈士橹曾说:“每个学子的心中都有一颗星,如果能让自己出彩一点,整个星空就会更加灿烂。”
  1981年,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导师名单公布,西工大飞行力学专业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陈士橹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当年,西工大全校首批共招收博士生7名,陈士橹招收了两名学生——袁建平和熊笑非。
  在培养第一批博士生期间,陈士橹倾注了大量精力,精心施教。他非常看重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等,他只为袁建平和熊笑非提供一个宏观研究方向,细节上不做具体规定,但要求他俩每两周上交一份所做研究的书面材料。袁建平回忆说:“研究工作只要有进展,哪怕是一两页纸,你拿给老师看,他就会详细了解清楚,判断你研究的内容有没有问题、意义在哪里,并且会指出你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在陈士橹的悉心指导下,1985年初袁建平和熊笑非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陈士橹亲自培养的我国第一批飞行力学学科博士。
  1995年底,西工大航天学院承担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重大课题,陈士橹极力主张由青年教师来担当重任。在他的坚持下,青年教师唐硕被大家推选为技术负责人。唐硕不负众望,带领12位青年教师组成了研究团队,承担了大型运载火箭系统故障仿真研究项目,他们开发的故障仿真软件,成功应用于我国载人飞船研制,在历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工大也因此受到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表彰。
  几十年来,陈士橹院士以高尚的师德甘为人梯,为航天与国防事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批英才,他亲自培养的博士、硕士达50多名。当年,由陈士橹创建的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已经发展壮大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航天学院,成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航天学院为国家培养了7000多名航天科技英才,为国家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即使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陈士橹院士依然密切关注着科学技术前沿动态,关心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长期致力于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弹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新型飞行器设计和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陈士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60多岁时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年过八旬还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写下500字的学术思考,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前两个月实在写不动为止;90多岁时还亲自指导研究生搞科研。
  陈士橹院士一生爱岗敬业,始终坚守航天事业。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科技工程教育事业打下了扎实的根基,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辛勤耕耘剑指苍穹,矢志不渝的航天情怀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版权所有:农业科技报社 陕ICP备0500157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6602 87031518(兼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