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樊先生说年俗】关于年的那些事

  【编者按】春节作为华夏儿女最重要的节日,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这一天不管你身处何处,不论你是穷是富,回家过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呼唤。“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这些饱含着鲜明时序特点的春节习俗儿歌,诉说着千百年来中国人为春节的忙碌,对来年的企盼。而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那些由传说、神话故事组成的年节故事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传说、神话故事和我们的农耕民族都有哪些关联?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春节的由来又是什么?这是每个中国人在欢度春节之余都应该追溯和思考的,从而找到专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从农耕文明的角度来跟大家说说春节。 

  农业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无论士农工商,不管是赔是赚、是逆是顺,每年春节期间都有数以亿计的华夏儿女在九州大地上开始奔袭,开启了一场归根之旅。在加入到春运大潮中的人们眼里,年不光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情感回归、阖家团圆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春节往往和岁首相关,源于夏,发展于周、商,从汉代开始立法,但初期岁首却存在差异,夏朝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商朝以农历腊月为岁首,而周朝代却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汉朝立法后,一直沿用正月岁首的习俗。勤劳的中华民族以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为劳作规律,进入冬季农事完毕,农业民族借此以祭拜祖先、答谢天地、走亲访友,享受那一份难得的质朴、休闲与自然。这是对平日奔波与劳累的休整、生活与体能的补充、亲情亏欠的弥补、社会关系的密切。所以,在跨年的腊月与正月之间,是各种节庆最为密集的时段。在这段时间内,农业民族不但在物质上需要补充,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抚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五花八门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活动应运而生,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春节,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至今长盛不衰。
  春节是一种典型的农业节日,还是全民族的节日。不论非农化、城市化进程推进得多快,对一个中国人来讲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追求一种短暂的传统回归。作为中国农业圣地的杨凌,中华文明从这里开始,延续数千年,成为了每个中国人记忆深处最深刻的文化印记,让农业民族的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发扬,从而塑造了5000年的文明盛世。
  腊八节不光是喝粥那么简单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也就是从腊八这一天正式拉开帷幕。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传统节日,在腊八节这一天,大伙儿只知道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的习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腊八节是一个狩猎、祭祀的重要日子。
  中华民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腊八节也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春、夏、秋三季,勤劳朴实的农业民族被繁重的农活所羁绊,到了难得的冬闲时光,自然是一段最休闲、最娱乐、精神活动最丰富的时节。作为农业民族,自然会把祭奠祖先、祈求丰收摆在第一位,所以腊八节在古代主要以祭祀活动为主。
  古人每逢腊月都会进行围猎活动,在腊八节这日进行年终大祭——蜡(zha)祭。蜡祭是年终祭祀之名,最隆重的大祭仪式是由天子主持的,大蜡者八:第一个是先啬(农神);第二个是农官;第三个是老百姓;第四个是道路、田埂等;第五个是猫和老虎;第六个是房屋;第七个是水渠、水沟;最后一个是昆虫。凡是为农业作出贡献的人、动物、自然环境与条件,都要列入敬谢的范畴。这就是民间讲的腊八。其祭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在这里看到的是对农业作出贡献的各种要素的虔诚的膜拜,为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找到其相应的合理性,而不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主宰。昆虫不存在益、害之分,只要不大规模发作即可。老虎是很厉害的猛兽,但它赶走或吃掉野猪,保护着农民的庄稼不被糟蹋,间接地为农业作出了贡献。六畜中并没有猫,但蜡祭中给猫留了位置,猫吃田鼠,也起到了保护粮食的作用。蜡祭通常由天子主持,捕获回来的猎物要献给八位神灵,让他们享用。第一个是先啬(农神);第二个是农官;第三个是老百姓;第四个是道路、田埂;第五个是猫和老虎(猫灭鼠,老虎吃野猪,起到了保护粮食的作用);第六个是房屋;第七个是水渠、水沟;最后一个是昆虫。
  农业民族其他的三个季节都在忙于农事,到了冬季之后,农田里的农活基本上干完了。古代有冬季狩猎的习俗,可以看作是对比较枯躁、单调的农田生活的一种补充。青年农民也借这个机会舒展一下筋骨,感受一下狩猎的惊险与刺激。在冷兵器时代,冬猎也有寓兵于农的意味。捕获的猎物,敬献给那些对农业作出贡献的神灵们,这就是“蜡祭”的起源。在关中就有“细狗撵兔”的习俗。到了腊月前后,冬小麦尚未长起来,田间野兔难以藏身,正是走狗逐兔的大好时节。关中的小伙子们就会三五成群,牵着自己的爱犬进行狩猎,狩猎回来的野味自然也要在腊八节这天先用来祭奠祖先,剩下的再在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享用。
  小年祭灶:源于农业民族对火的崇敬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也称谢灶、祭灶、灶王节,农业民族家家户户通过祭灶活动,表达对火神的崇拜之情。对火神的祭拜源自古老的母系社会,通常在地位最高的母系房屋火塘边,开展祭祀、议事、待客活动。
  农业民族因为对火的崇敬,所以对祭拜灶神活动也格外重视,灶火的兴旺象征着人丁兴旺,所以灶火对农业民族每个家庭也至关重要。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每个家庭对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也格外重视,除了给灶神奉献上家庭最美味的美食,还要在灶神面前不断叙说吉祥话,希望灶神能够在除夕之夜将上天的福禄带回家庭。
  同时,灶神对古代农业民族也是一种对家庭道德的约束及个人修养的强化,因为房屋内是每个家庭较为隐私的地方,在古人观念中,做任何事情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所以很多民族禁忌也和火塘有关,比如禁忌向火塘内倒水、抛脏物,忌从火塘上跨过,做好的饭菜要先放在火塘上方位后才能就餐等习俗。
  所以说,灶神是中国家庭的“纪委”,古人通过对灶神的崇拜,表达了对火的崇敬,表达出火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到腊月二十三以后,年就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可以看出,搞好生活、打扫卫生,是迎新年的两项重要内容。农业民族平时忙碌于乡野田间,只有在冬闲时才能集中整理内务、改善生活,积聚新的能量。
  年原来是给这些小动物过的
  每逢春节,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赠祝福,五花八门的物质和精神活动也应运而生,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春节。然而,您可能不知道,古人春节的初一到初七却是在给小动物们过大年。
  春节最隆重的日子莫过于除夕守夜,除夕一夜关乎两年,谓之过年。“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前半夜是今年的,后半夜是来年的。年字在甲骨文中为农人载禾形,《说文解字注》释年,谷孰(熟)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年者,取禾一孰也,它既是人类前一农业周期性活动的结点,又是后一农业周期性活动的起点,这或是过年倍受关注与重视之缘由。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也就是从除夕开始,年从之前的准备阶段正式进入了享受阶段。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过了除夕,从初一到初七都处在过年的氛围之中,不过我们的祖先并没有独占年节,而是把年节时间均匀地分配给了与我们人类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畜和五谷。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值得一提的是初五。正月初五,叫做“破五”,也叫“破五穷”。所谓五穷,源于韩愈的《送穷文》,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有趣的是古人言五穷多在意于精神层面,今人似乎更侧重于钱财等物质层面。在陕北,破五这一天是要十分小心谨慎的,不能打破打碎东西,不能放鞭炮,忌言烂破裂碎诸词。而在关中,这一天却大放炮仗,谓之赶穷。
  而在初七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明,则人生繁衍。到了初八,即占谷,这一天如果天气好,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庄稼喜获丰收。
  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都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古人通过给六畜过年,表达出了古代农业民族对农业生产力的重视,以及对上天馈赠的感恩之心。
  年与岁首有关,现在的农历年以建寅月为岁首,可以追溯到夏代,但作为正式历法之颁行当是从汉代开始的。夏、商、周的岁首不一样,周以十一月为岁首,殷商以十二月为岁首,只有夏以正月为岁首。现在的农历是以正月为岁首的,由岁首开始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既与时令契合又与月份对应,所以至今农民仍然比较习惯用农历而不太用阳历。
  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感情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华民族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在传统的农业民族意识中,对月亮的感情远超于太阳。
  自古以来西方用的是阳历,而中国用阴历的传统一直保存至今,虽说阳历对计算时间的准确率远超于阴历,但是在计时工具并不方便的古代,人们只能将一年分为十二个等份,通过月亮的盈亏情况来判断时间,从而延伸出节气,方便农业生产。
  基于古人对月亮的感情,在元月第一个月圆的时候,为了方便老百姓记忆,提醒人们就不能沉浸在年的休闲之中了,意味着新的农业生产周期即将开始,所以元宵节也是古人们在正月中享受的最后一个节日。同时,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另一个情人节,若没有下雨,正月十五常与秧歌联系在一起。这是在农事之前,男女最后的一个狂欢节。从宋代开始,叫做“村田乐”,到这时,寒气过了,男女相约一起扭秧歌。“秧”也有央求的意思,是古人表达爱意的重要手段。
  在元宵节当日,除了扭秧歌外,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在新年第一个月圆月,人们载歌载舞,尽情享受这冬闲里最后的娱乐时光。
  在古人的记忆中,元宵节被赋予了快乐、浪漫的色彩,但是更多的是表达出了农业民族对月亮的深厚感情,通过月亮的变化,聪慧的古人知农时、掌节气,从而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周期,让中华民族得以兴盛,所以作为农业民族的中华民族,所有节日和农耕文化及农业生产是密不可分的,他们通过勤劳与智慧在九州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篇章!
  燎干节过完 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在不少人眼里,过完元宵节就意味着年彻底结束,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过完正月二十三的燎干节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把年过完了。
  在古代正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柴火高垒,待到傍晚时分,各家先后点燃门前的柴火,顿时烈焰腾空,这时,人们你来我往纷纷从火堆上跳过。
  在燎干节时,虽说人们只是简单的在火上进行跨越,但是却意义非凡。在过去,防疫、防病手段低下,初春时节,在那些病虫疫菌将要滋生的时候,“燎干”起到了一种消毒杀菌的作用,也可通过“燎”将环境卫生变得更好。云梦秦简中记载,有诸侯国人马入秦,那些马鞍货物要卸下并用火燎,可以有效防止疫疾传染。
  从腊八开始到正月二十三的燎干为止,意味着一个多月的系列节庆活动的结束,这是中华民族一种非常精巧的安排与设计,它充分利用了农闲时间,弥补了往日的生活与交往缺憾,活动内容涉及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年节习俗中蕴涵的理念、精神、智慧,或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为拥有着数千年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初期推广时往往和传说相结合,但是在文化复兴的今天,必须在更深层次的角度,从历史、文化及生活的角度了解过年的意义,这样我们的年才能过得更加有意义!

版权所有:农业科技报社 陕ICP备0500157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网址:ylsx.nkb.com.cn  投稿信箱:ylsx@nkb.com.cn  新闻热线:029-87036602 87031518(兼传真)